(四)用高质量发展成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新发展阶段的主题和主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望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最根本的就是要遵循和贯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原则,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和表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粗放、质量和效率不高,产品供给质量不够高、供给结构不够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推动人均收入水平实现新突破。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提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真正的幸福美好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一致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是由生产力推动的,“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在劳动过程、实践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在未来的现代化实践中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不是一般性地要求提升人的素质、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人的素质、能力对象化,切实“改变世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必须把它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和动力,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质量的提升,现代化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现代化。在新时代新阶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需要通过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体系,要充分认识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社会保障的作用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初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由于社会保障是一个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制度体系,因而习近平2022年“两会”期间提出,“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产业形态和产业范畴即使出现变化,但是就为满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以及奠定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而言,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新质生产力并非凭空产生,它是以传统生产力为基础的“跃迁”,是以传统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始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如果要把农村与城市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尽管农村已经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状态,但是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与城市的现代化几乎就没有基本的可比性。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和基本状况依然十分落后,如种子等农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非常薄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因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所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24年中央1号文件中规划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将乡村全面振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核在于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等手段,提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农业要素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加快推进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使我国进入全球农业强国的第一方阵,必须突破禀赋约束走农业绿色高效发展之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稳定农产品安全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目标。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最新质态,有助于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以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强基赋能,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乡村全面振兴和乡村社会全面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应当通过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乡村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绿色经济等,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新时代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即实体经济如何通过高质量发展适应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目标任务。实体经济要想满足日益增加的消费群体的美好生活诉求,必须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中国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并呈现逐渐升高态势,这就为扩大内需奠定了坚实基础。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此,就要加强科技与乡村经济的深度融合,围绕市场主体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着力引导中小微型企业创新发展,形成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联动。只有坚持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走以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才能确保乡村实体经济稳步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健康的生态产品,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韧性和产业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优秀的劳动者能正确认识自然的价值,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科学的认知,新质劳动者必然带动传统劳动力向高素质方向发展,推动乡村人才整体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高质量劳动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未来必须大力培育和引入新质劳动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譬如,提升劳动者整体的绿色素养,在全社会形成绿色风尚,优质的绿色劳动者必然带来和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劳动力的培育和引入,不仅能够使乡村人才队伍更加多元且专业化,同时为乡村社区注入更为广泛的知识与技能资源。这些新型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农业科技背景,还具备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数字化技能和对创新与持续改进的强烈追求,为农村注入新的人力资本活力,推动乡村人才整体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进而提升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基础。新质劳动力能够快速适应农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使用新技术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新质劳动力的数字化技能和创新精神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促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的广泛应用,提升农村整体竞争力。并且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丰富乡村社会资源有助于塑造更为开放、创新的乡村社区氛围。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