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通许法院: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虽小情谊深
  • 七夕文创节,我在千年木莲王树下等你来----武汉锦心设计文创团队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新华村木莲王府掠影
  • 湖南: 常德市交通系统举办出租车驾驶员创文专题培训班
  • 湖南桃源县召开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大会
  • 湖南: 鼎城法院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创建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
  • 湖南省公安厅举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
  •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宝 调研指导珲春检察工作
  • 【县区政务——河洛明珠 大美巩义】巩义小关镇:乡村振兴增添美丽产业新“引擎”
  • 湖南常德市第一医院第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欣艺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
  • 【百日行动】 湖南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法治中国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联系电话:010-57187769
www.fzzgw.com.cn

   高层动态

樊英惠: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作者:亚楠 | 发布时间: 2025-04-14 09:12:20 | 101 次浏览 | 分享到:

  北京4月14日电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法学教育现有的600多个法学院当中,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在阅读和写作上普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缺乏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致使专业文献阅读量不够,对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缺乏了解,对专业学科基础问题掌握不牢靠,难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融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学校和任课老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引导不够的因素,更多的在于不少学生只注重于网络传播的快餐文化,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阅读和扩展阅读,缺少对知识面的广泛掌握和写作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应当通过《法学方法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让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就掌握必要的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杜绝出现学位论文写作走过场、图形式的做法。为在全国法学教育教学中发挥抛砖引玉的示范作用,近日一些高层媒体对中央民族大学首任法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宋才发进行学术专访,并在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24级硕士生课程作业中,挑选了6篇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后的体会,陆续原汁原味地予以发表。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樊英惠: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24级法学硕士生 樊英惠

  坐在第三排的座位上,我得以近距离感受到宋才发老师的授课风采。初次见到宋才发教授的时候,只见他眉目如画,神清气朗,胸中正气浩然,一派谦谦君子之姿。目光沉稳中透着温和,如冬日暖阳,令人顿生敬意而不觉拘束。教室内空调凉意弥漫,但我看到宋老师衬衫的衣襟,从干燥到被汗水浸透,又在空调的作用下慢慢变干。如此反复,衣襟虽湿而气度不减,汗滴未尽而声音铿然。我想这样的反复,更像是一场静默的较量,汗水的存在也提醒着我,这看似轻松的讲述背后,蕴藏着多少热忱与专注。这一门课听下来,不仅令我深深叹服于宋才发老师学识之渊博,更为其德行之高洁所折服。能在读研究生期间得遇如此良师,实乃我之幸事,倍感庆幸与珍惜。跟随宋老师授课的节奏,走进了《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殿堂,我收获良多,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但不限于此):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宋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强调,作为研究生,尤其是学习政治与法律的研究生,必须锤炼“笔杆子”与“嘴巴子”两项基本功,做到两者都过硬。他说,研究生不仅要有“文才”,能够写出逻辑清晰、内容深刻的文章;还要有“辩才”,能在言辞中展现出思想的力量。这一观点,与我们刚入学时,蒋院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提出的“法学院的学生要练就‘铁嘴’与‘铁笔杆’”的要求不谋而合。我对此深表认同,并将牢记于心,作为我今后学习的重要准则。所谓“笔杆子”,正如宋老师所言,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之一。要善于读书、长于作文,不仅要把写作当作一种学术磨炼,更要视其为一种乐趣。只有怀着真诚的态度、投入真挚的情感,才能在文字中传递深刻的思想。宋老师也时常告诫我们,“写作从现在开始,为时不晚。”刚开始难免会遇到困难,但唯有克服恐惧,勇敢迈出第一步,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至于“嘴巴子”,我想宋老师本人便是最好的榜样。他站在三尺讲台上,年逾古稀却依旧精神矍铄,讲课从来不看讲稿,声情并茂地脱稿授课,能连续三个多小时滔滔不绝地讲授。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又带有极强穿透力,令人折服。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我曾对舍友说,聆听宋老师的课程是一种享受,不仅能领略宋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还能感受到他对教学的热情与坚持。

  的确如此,无论是写作还是表达,这两项能力的修炼,都是我们作为法律研究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宋老师的教诲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唯有坚持不懈地锤炼这两项能力,才能真正具备承担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底气。于我而言,这不仅是课堂的收获,更是我未来学术道路上的指南。

  治学严谨,低调做人。宋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强调,治学要有为学术献身的精神,治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探索,更是做人的升华。同样,做人也要用尽一生去努力,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治学的过程虽苦,但其中亦藏有无穷乐趣,正如宋老师所言,“治学的过程就是苦中求乐,先苦后甜,苦中有乐。”真正的学问家,往往能够在“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寂寞与坚守中,找到内心的那一抹平静。此外,宋老师也特别强调,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为了激励我们,宋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用亲身经历阐释了如何通过不懈努力成就自我。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术的高度永远与个人的努力成正比。在宋老师的讲述中,我认为“个人努力”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实践,宋老师的高度正是用不断地个人努力成就了自己。更为重要的是宋老师告诉我们,做学问的人并不是不要功利,但是要坚守原则,不能追名逐利,要追求学者的人格、人品,我想宋老师便是如此。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培养的硕士生的故事,以生动的例子告诫我们: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要放下身段,低调做人。做人如此,做学问亦是如此,永远要把自己摆在平常人的位置,抱有平常人心态,不要居功自傲,盛气凌人。同时,宋老师也强调,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做学问就是要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学问不可速成,只能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做学问的人必须进行知识的积累、资料的积累、情况的积累、问题的积累等,然后才能厚积而薄发。在课堂上,宋老师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珍贵的手写集、论文集以及档案资料等,教给我们如何去收集和整理保存这些学术资料。看着他翻动一页又一页泛黄的纸张,无声胜有声。我目睹宋老师积累的资料十分震撼,这是一位学者对学术追求的执着写照,更是一种治学严谨的结晶。

   基层风采

   人物访谈

【编辑:张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