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师用他的人生与学问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不是耀眼的明星,更像是执着的灯塔。今后我将牢记宋老师的教诲,内化于行,踏实低调做人、做事、做学问。
自强奋斗,幸福自得。宋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强调,“求人不如求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这句简单而深刻的话语,成为了激励我前行的座右铭。尤其是在写作方面,宋老师反复提醒要主动学习和积累经验,通过多阅读、多思考,汲取他人的方法和思路,借鉴优秀作品,学别人经验走自己的路,以此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在我看来,这不仅适用于写作,更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幸福并非唾手可得,而要靠努力去争取、去创造。在课堂上,宋老师给我们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木梳”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在同样的条件下,能够成功售出一万把“功德木梳”的人,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自己的努力与智慧。它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方法虽有千百种,但只有真正愿意动脑筋、肯付出的人,才能创造看似不可能的奇迹。我想,宋老师是用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难题,只要有方法、有行动、肯付出,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宋老师的教诲和经历本身便是最好的榜样。他不仅是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还是中央民族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二级教授,更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多个头衔的获得者。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他多年来自立自强、不懈奋斗的结果。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所获荣誉与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无数努力的结晶。
宋老师的授课对于我来说如醍醐灌顶,是对作为学生的我们的一种鞭策。作为学生,我们应以此为镜,审视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否真的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是否真正抓住了每一个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追逐幸福的道路并不平坦,在当下“内卷”的环境中绝对不能选择“躺平”,也不能选择“退让”。我坚信只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就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笔落于此,思绪万千。《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虽已落下帷幕,但宋老师铿锵有力的声音依然回荡在耳畔。我也时常与朋友谈及他的教诲,满怀敬意与赞叹。短短几周课程,却让我受益匪浅。在三年研学之初,能够在广西民族大学课堂上遇见这样一位人生导师,是我的莫大幸事。对此,我心怀感激,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