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李强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项工作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近来国家之所以反复强调并不断出台“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办法和执行标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废弃产品回收循环利用,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可以预见,全国大规模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将不仅有利于激发当前消费市场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而且有助于推动融合新技术、新设计、新功能的耐用消费品快速进入消费市场,实现消费结构升级换代与消费品质提升。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先进生产力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强调,生产力里面包含着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发展须臾不可或缺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论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思想理念已经渗透、融入到各个生产力要素之中。生产力的本质是由最稀缺资源要素的性质决定的,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快,生产力发展主要依赖物质消耗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重大转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凸显,生产力的本质正在由传统的“物质变换”向“技术创新”方向拓展和延伸。新质生产力从“新”“质”“力”三个维度,适应并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内在需求,突出体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特点和新起点,有助于在促进效率变革中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确实能够有效契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数字技术是数字时代驱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关键力量,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变革不亚于一场革命。因为数字技术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和创造性成果。可以说我国的新质生产力概念和基本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而在当下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快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率先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我国在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务必使出浑身解数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构造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竞争新优势,加强和实现我国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面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稳健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反应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总体要求,能够有力地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瞄准全球数字技术基础前沿领域和我国数字技术薄弱环节,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牢牢掌握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产权制度体系;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发挥新型生产方式对推进新质生产力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是与数字化生产要素相适应的生产力的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因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质的提升,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价值和突出特点,是数字化赋能整体提高全部生产要素的内在价值,为劳动者的数字素养、数字技能不断提升,大数据、芯片等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数字化赋能系统优化生产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系统的发展逻辑,充分体现新型生产方式对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彻底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创造了持续三十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着力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高创新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有效解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不断优化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尤其要以创新为动力,坚持以质量和效率为中心,发挥新型生产方式对新质生产力的推进作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代表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和发展方向,能够促进和带动各类生产企业、生产行业和服务行业,创造更高的商品生产效益和流通效率,是新时代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更好地发挥新型生产方式对新质生产力的推进作用,就需要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重点保障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有序实施、协调运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持续的人力资本支撑。当下尤其要加强国内人才制度环境建设,为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搭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平台。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