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质生产力增添知识产权新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基础研究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世界各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尺,是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引擎,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加强基础研究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活水。基础研究是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关键支撑,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钥匙,是构建科技事业大厦的基石。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可以起到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更新换代,帮助现代制造业克服发展进程中的短板和某些困境。以数字经济为内核和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具有颠覆性创新的特征和功能。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是数据和数字技术,其中的“数据”要素是指经过智能化加工的劳动资料,以智能化技术为基础的机器体系,摧毁了传统生产车间内部基于零配件和流水线的单一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创新效应得到极大的释放。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和人才高地作用,充分认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积极建构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创新源。数字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围绕通用技术的扩散过程形成互补性投资,依托规模经济进一步释放部门协同效应、诱发产业间需求形成自激式增长,最终增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后的余值;或者说因更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的额外增长,通常表现为技术进步、体制改革和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的作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既取决于“技术”因素即科技的进步程度,也取决于“制度”因素即经济制度的调整能力,因为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会形成激励和保障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供给对需求的满足程度,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在于增添知识产权的新内涵,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有赖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应当坚持将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链接点,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协同机制,打通“研究-开发-应用-推广”过程中的主要堵点。在创新成果的评价体系中,要凸显转化程度和应用效果的份额,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水平。我国要在科技领域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竭尽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变革的不竭动力,作为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塑造经济现代化的新动能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以重大技术突破或重要社会需求为基础,具有技术含量高、创新状态活跃、应用前景广阔等特质,是对经济社会全局起到重大引领和前瞻布局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要想赢得在国际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权,就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知识产权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为自主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且体现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上,这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建设夯实根基
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是夯实强国之基的重要路径选择。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要害在于科学认识和深刻理解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如何维持经济运行的中高速水平增长动力机制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是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人均GDP水平从2020年1.05万美元,按照2020年美元不变价计算增长到2035年的2.2万美元左右 。即是说维持中国未来三十年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和出路,就在于发挥好新质生产力的突破性功能作用,使中国经济全面进入内需支撑和创新驱动双重支撑的良好状态,走稳走实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加快提升国家竞争能力,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保持一定的经济总量增速,而且强调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依赖于科技进步,随着传统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减弱,必须深刻认识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促使新质生产力发挥带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的深层次变革。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产力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性与阶段性,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是现代化的关键。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仅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影响和制约中国式现代化整体进程的关键要素。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在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中,事实上起着基础性、带动性作用。劳动资料是划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未来需要以创新突破实现生态产品的“新质”,需要以更高科技含量的新技术、新模式为之注入新动能。譬如,利用绿色低碳技术降碳减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等等。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牢物质根基、提供支撑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一个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过程。诚如习近平所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新兴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力的结合与发展,催生出更能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创新驱动,更加讲求高质量发展,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建设夯实根基。《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指明了方向。标准是衡量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的关键标尺,是引导质量提升的标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意味着符合较高的质量标准,高的质量标准需要有好的标准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