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通许法院: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虽小情谊深
  • 七夕文创节,我在千年木莲王树下等你来----武汉锦心设计文创团队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新华村木莲王府掠影
  • 湖南: 常德市交通系统举办出租车驾驶员创文专题培训班
  • 湖南桃源县召开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大会
  • 湖南: 鼎城法院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创建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
  • 湖南省公安厅举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
  •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宝 调研指导珲春检察工作
  • 【县区政务——河洛明珠 大美巩义】巩义小关镇:乡村振兴增添美丽产业新“引擎”
  • 湖南常德市第一医院第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欣艺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
  • 【百日行动】 湖南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法治中国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联系电话:010-57187769
www.fzzgw.com.cn

   高层动态

宋才发发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论文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作者:亚楠 | 发布时间: 2024-05-10 09:23:29 | 267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三)建成法治国家是实现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价值目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实践为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实践场域。建立在几千年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内蕴民族性和世界性、历史性和现代性、创造性和包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特质,是它同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契合、有机结合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主体性和创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新时代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根本属性,也是实现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基础和动力机制。只有从新时代建设和改革创新的实际出发,才能为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就理论分析而言,法律价值生成于法律发挥客观作用从而满足主观欲求和愿望的过程之中,大到国家为自身政治架构与制度体系奠定的法律文化基础,其价值偏好层面上的差异,往往发挥着最深层的导向与决定作用。法律价值的立场选择与自我证成,往往又受到公共政策倾向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时常处于多维变量的此消彼长的尴尬格局之中。法律之所以能够正常地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就因为获得了法律文化据以被催生的一种或多种内在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个宏伟的法治建设目标和科学论断,事实上跳出了“先有国家后有社会”,抑或“先有社会后有国家”的西方理论假设和话语体系,立足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和中国法治实践的空间维度,从国家、政府、社会一体建设的功能结构中寻求突破。国家组织机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载体,没有国家社会就会解体乃至消亡、文明就会中断。“一体建设”涵盖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多元主体,成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法治型国家治理的总纲。“国家治理”本质上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各个层面的“社会治理”的集合,最终体现为具体主体的实践行动。自古以来法律就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善治体现了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法治型国家治理和法治国家建设,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的治理状态,是由“法律秩序”向“法治秩序”的跃升和跨越,体现了“静态之法”与“动态之治”的密切融合。在人们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判断一种法律是否属于“良法”的标准,要看这种法律规范是否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是否能够满足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善治”则是“制度之治”的实践状态,理想的模式是通过良法实施所达致的治理状态。从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之治”到当代社会的“依宪治国”,法治始终寄托着人们对人的品性、制度品质的美好期待。法制教育机构和法治媒体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承载和传播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要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仅要总结中国法律自身的法治发展传统与实践经验,而且要吸取全人类在法治实践中凝结的智慧成果,还要关注全人类对于未来法治精神的构想和期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法律人的精神气质理应是崇尚法治、以法治为家国天下的理想和情怀,坚定并坚守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立场和正义。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回应实践之问、时代之问。

  三、推动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现实指向

  (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源自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根源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文化土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和切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实际。现代化最初是用来说明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体现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人们对现代化内涵的早期认识。“现代化”这个概念有时候又被翻译成为“近代化”,蕴含其中的现代性多用于有关现代化的评价,现代化体现为对传统社会的革命与革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属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是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结晶,是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能动实现创新性发展的结果,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自身的独特性和蕴含其中的客观规律,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新类型,彰显了合规律性和主动建构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焦点,又一次思想解放必须着重在这个方面集中发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作出的重大判断。在2023年12月29日举行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在新时代新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基层风采

   人物访谈

【编辑:张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