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通许法院: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虽小情谊深
  • 七夕文创节,我在千年木莲王树下等你来----武汉锦心设计文创团队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新华村木莲王府掠影
  • 湖南: 常德市交通系统举办出租车驾驶员创文专题培训班
  • 湖南桃源县召开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大会
  • 湖南: 鼎城法院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创建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
  • 湖南省公安厅举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
  •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宝 调研指导珲春检察工作
  • 【县区政务——河洛明珠 大美巩义】巩义小关镇:乡村振兴增添美丽产业新“引擎”
  • 湖南常德市第一医院第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欣艺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
  • 【百日行动】 湖南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法治中国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联系电话:010-57187769
www.fzzgw.com.cn

   高层动态

宋才发发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论文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作者:亚楠 | 发布时间: 2024-05-10 09:23:29 | 2669 次浏览 | 分享到:

  北京510日电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著称于世。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和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改革和转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良法善治彰显了中华民族建构法治秩序的理性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司法审判中具有价值引导功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行为规范作用,建成法治国家则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价值目标。这就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谱写中华文明新华章。中共河北省委党校主管主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河北省优秀期刊《治理现代化研究》(主编:时国轻;副主编:彭澜、梁坤),在2024年第3期的“文化治理与文化建设”栏目,发表了宋才发教授的论文《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张瑜任责任编辑。

  标准参考文献:宋才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4(3):70-78.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宋才发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源自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新时代融会贯通的结果,是两者互相成就所孕育和创造出来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拓展,须臾离不开“两个结合”这条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结合”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释,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定位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又一次思想解放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称“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就因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通过这一实践探索,在实现思想解放的进程中,推动了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进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彰显了新时代党对于思想解放的精神追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基本含义诠释

  (一)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著称于世

  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存在决定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5000年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各民族之间通过朝贡和亲、互市结盟等途径和方式,达到和实现了彼此交往、交流和交融,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牢不可破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56个民族之间如果没有抑或失去彼此交往、交流与交融,就不会有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文化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坚强基石,是中华民族得以永续发展的“根”和“魂”。早在我国商周时期民本思想就已萌芽,先秦时期的典籍《尚书》就有多处记载。《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正式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自后历朝历代对民本思想不断传承阐发,使得民本思想在理论体系和政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开放是中华民族的鲜明个性和突出特性。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包容性,不只是中华文明不同生态文化区域互相依存的客观结果,也是创造中华文明的中华儿女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更是近代以来被动或主动与世界对接中体现出的中华文明特性。任何一种国家文明抑或社会文明形态,只有当它不断地消化吸收各种异质文化的长处和精华的时候,才能够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着力“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政府倡导和坚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在同一个稳定的体系里共同运行,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来的,强调要依据《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联合国宪章》开宗明义地指出,联合国必须以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尊重“大小各国平等权利”,倡导“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这就意味着世界各国在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时候,必须摒弃狭隘偏私的自我中心主义,各国无论大小、力量无论强弱,在国际政治地位上一律平等;意味着影响国际秩序的因素,不再只是权力的对抗抑或权力制衡,各国之间开始转变为主要依靠制度和规则来协调关系,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参与到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的建设中来,合作共赢已经抑或正在成为各国认可的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同《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所宣示的法治精髓是完全一致的。譬如,我国孔圣人《论语》所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警句,早在18世纪末就被载入法国《人权宣言》;联合国将其作为官员们行为的“座右铭”,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大厅的墙壁上。

   基层风采

   人物访谈

【编辑:张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