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现场】4月24日上午,黄岭镇综治中心服务大厅内,一面绣着"心系民生办实事,为民解忧暖人心"的锦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东华书房屋村村民谢某与李某这对"老邻居"紧握镇调解员的手,用最质朴的方式诉说着积怨化解后的释然。这场持续十余载的邻里纠纷,在"1+6+N"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实践中画上圆满句号。
【矛盾溯源】时针回拨至2012年,因宅基地界限争议、公共通道占用等问题,谢李两家渐生嫌隙。随着时间推移,土地权属证明缺失、老一辈当事人离世等历史遗留问题让矛盾雪球越滚越大。虽经6任村支书、22次镇村调解,但双方对补偿标准各执一词,调解屡陷僵局。"最激烈时连门前栽棵树都能引发争执。"村调解员记忆犹新。
【破局关键】转机出现在2023年基层治理提质攻坚年。黄岭镇综治中心牵头组建"法治+乡贤"调解专班,创新采用"三步调解法":先是司法所、自然资源所联合踏勘,运用GPS定位厘清争议地块;再由乡贤理事会搭建"榕树头议事会",唤醒两家三代人的邻里记忆;最终引入"以调代补"机制,通过村集体闲置土地置换破解补偿困局。

【攻坚纪实】调解团队先后七次登门走访,创新制作三维纠纷模拟图,将19份历史地契数字化比对。关键阶段,镇党委书记三次夜访农户,在荔枝树下与当事人促膝长谈。"咱们俚人最重'和'字,难道要让子孙继续活在怨气里?"这句叩击心灵的追问,成为打破坚冰的转折点。
【制度创新】此次调解成功背后,是电白区"三访四导五联动"矛盾化解机制的生动实践。黄岭镇建立"纠纷预警指数"系统,通过水电使用异常、12345热线频次等12项指标预判矛盾风险。目前全镇23个村居配备"法律明白人"146名,今年已化解类似积案7宗,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40%。
【长效机制】"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镇综治办主任表示,正构建"调解后观察期"制度,安排网格员每月回访并设立10万元履约保证金。同步推进"无讼村居"创建,将本案纳入《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库》,通过"法治小院"情景剧形式强化普法效果。

【专家视角】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研究院林方文院长指出:"该案例彰显了新时代'茂名红荔经验'的广东实践,通过科技赋能、文化浸润、制度创新三重维度,为化解农村土地纠纷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暮色中的书房屋村,曾经剑拔弩张的争议地上,新栽的连理荔枝树已吐嫩芽。不远处文化广场的法治宣传栏前,村民们正热议着即将实施的《农村土地纠纷调解规范》。一面锦旗,不仅见证着两家人的和解,更折射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图景。(陈槐 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