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9岁的梁长洪应征入伍,在 "向雷锋同志学习" 的号召声中开启军旅生涯。十六年的部队生活锻造了他 "干一行爱一行" 的螺丝钉精神。退役后,他始终保持军人作风,在信访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从事信访工作的经历对梁长洪的影响很大,到2005年退休时,在梁书记手中办结的事项达300余件,他深谙群众工作的核心就是“以心换心”。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的他,却主动挑起了服务社区的重担。很多人对梁书记“折腾”的行为表示不解,梁书记却说,现在虽然住上了高楼,但我觉得还和在村里一样,小区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祖祖辈辈就住在这里,永远也不会变,我们有义务把小区建设好。
红色故事中的“民生攻坚战”
走进物资局小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梁长洪同志题写的一篇醒目的标语:我是党员,小区自治重任在肩,党建引领目标明确……
2015年从信访局退休后,面对小区无人管理、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梁长洪迎难而上,主动承担起协调责任。“我回到物资局小区后,发现小区内部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些老年人在生活上也存在着一些困难,那时候我就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梁长洪回忆道。小区有人欠缴水费,梁长洪爬楼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亲自查水表,义务收缴水电费并张榜公布。小区老年人居多,每年秋末冬初,他都会帮老弱病残的老人把暖气费收齐后一起送交供暖单位,解决了他们跑腿缴费的困难。正是因为为群众办实事,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梁长洪渐渐成为了小区居民的主心骨和依靠。
红色阵地中的“破茧成蝶”
物资局小区共有两栋居民楼,居民60户,党员30名。红旗驿站成立之前,小区里的退休党员存在着 “组织生活无处去、作用发挥无平台”"的问题。梁长洪便想将门卫室进行阵地改造升级。
改造初期,12 平米的门卫室堆满杂物,墙皮脱落、线路老化。梁长洪带头捐出 2000 元积蓄,发动居民自筹资金 3 万元,联系共建单位捐赠办公桌椅。他带着老花镜绘制改造图纸,与施工队反复讨论功能分区。三个月后,"红旗驿站" 正式挂牌,破落的门卫室摇身一变,成了居民协商议事、调解矛盾、组织学习、休闲娱乐的“红色枢纽”,驿站设置党员活动室、居民议事厅、便民服务角三大功能区,配备图书角、急救箱、共享工具柜等设施。
红旗驿站成立后,老干部、老党员的加入,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自治能力随之得到增强。以红旗驿站为主要阵地,党员找到了“存在感”,他们积极参与小区治理,担任志愿者以及“楼长”“楼道长”,常态化开展小区自治,邻里互助,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梁长洪始终将传承红色基因视为使命。小区里到处张贴着他编写的 “做件好事并不难,养成习惯成自然”、“少讲虚、多讲实,党员就是一面旗” 等顺口溜,真正把党的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他是这样想的,是宣传的,也是这样做的。梁长洪书记总是念叨着:“党员要吃亏,认吃亏,能吃亏,吃亏才有权威。”正是这样愿意吃亏、肯吃苦的精神,支撑着他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也走进了每一位居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