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通许法院: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虽小情谊深
  • 七夕文创节,我在千年木莲王树下等你来----武汉锦心设计文创团队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新华村木莲王府掠影
  • 湖南: 常德市交通系统举办出租车驾驶员创文专题培训班
  • 湖南桃源县召开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大会
  • 湖南: 鼎城法院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创建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
  • 湖南省公安厅举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
  •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宝 调研指导珲春检察工作
  • 【县区政务——河洛明珠 大美巩义】巩义小关镇:乡村振兴增添美丽产业新“引擎”
  • 湖南常德市第一医院第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欣艺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
  • 【百日行动】 湖南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法治中国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联系电话:010-57187769
www.fzzgw.com.cn

   高层动态

宋才发教授发表论文《论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 作者:亚楠 | 发布时间: 2024-12-05 10:05:29 | 1308 次浏览 | 分享到:

  (二)运用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新质生产力是代表科技革新、产业迭代的前沿力量,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方式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下,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实践,强化了全社会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载体。李强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项工作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先进生产力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质生产力从“新”“质”“力”三个维度,适应并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内在需求,突出体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特点和新起点,有助于在促进效率变革中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确实能够有效契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和表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粗放、质量和效率不高,产品供给质量不够高、供给结构不够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在“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有助于运用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可持续性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盘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并非仅仅表现在某个群体的提升上,最根本的是必须促进和实现14亿人口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建立在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把体现和维护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和愿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首创精神,牢固地树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生产与发展逻辑,不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全新选择与独创范式。

  (三)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基础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的第一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又是终极目的。科学而准确地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促进充分平衡发展,是制定发展战略和策略的根本出发点。需要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人的需要动机又决定了生产实践的开展,没有需要,也就没有生产。作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主要内容的“美好生活”, 具有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是现实生活发展的一个新样态。这种美好生活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样态,代表了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未来走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综合国力实现跃升发展,是我国取得世界发展奇迹的一条重要经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决定》在第四部分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为标题,用整整一个部分的篇幅集中表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相关问题。《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只有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才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只有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适时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明确规定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教育强国”,就是指国民教育的综合实力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强。无论是各类高级人才的培养产出率,还是世界前沿科学科研成果的产出率,都是世界一流的、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国家。未来需要进一步系统构建教育强国的实践体系,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和规划部署,“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要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高等院校尤其是“双一流”大学要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把产业界引入课堂教学、课程合作、专业联办、学系共建等,鼓励大型企业或行业协会共建与本行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学院。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要按照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促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未来要跳出单纯从教育看教育、研究教育的怪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战略任务,找准战略支点,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科技人才的培育是最根本的培育,必须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人才要素创新性配置,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促进人才要素集聚,着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要素基础。

   基层风采

   人物访谈

【编辑:张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