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手
要以高质量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个崭新理论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道路”与“新形态”是内在相融相通的。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走向。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科学回答了在特定的时空场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参照。《决定》指出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系统科学地回答了如何通过科技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问题。2023年9月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指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标志性新技术引领的技术革命视阈下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要素赋能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又指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习近平在2024年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一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变道超车”的内在根据和根本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和方向,能够带来更高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效率,以高质量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原创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灵魂,代表着高科技从“零”到“一”的关键性突破。在人类社会进入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前提下,由于处在“无人区”的科技创新具有更加突出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世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结构迭代动能转换的情况下,这种不确定性就使得我国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在某些领域率先实现赶超或突破。因而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基础研究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世界各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尺,是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引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内挑战和压力,主要来自于发展中的问题和烦恼,唯有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事求是地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盼水涨船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拉力赛”。我们通常说要“做大蛋糕”,其实“做大蛋糕”不仅是“切好蛋糕”“分好蛋糕”的物质基础,更是回应“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根本依据。当下“做大蛋糕”的具体表现,就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最主要的路径和手段就是重新配置劳动资源和生产要素,促使这些资源和要素实现与劳动者的最优结合。依靠市场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坚守“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的原则,调动劳动组织机构和劳动者个人的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各个地区各种行业的均衡繁荣发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是我国改革顺利推进、改革成果及时巩固的有效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保持战略定力、守正创新,坚定朝着既定目标前行。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和根本动力,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是党坚持守正创新、目标引领的一条宝贵经验。习近平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实质上就是时代的声音和实践发展的风向标,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高质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运营的深刻变革,更是对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角色的重新定位。优化国有经济布局,能够确保国有资本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推进结构调整,可以引导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做强实业,能够促使国有企业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挥引领作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有企业承载着特殊使命和责任担当,也体现了广大人民对国有企业寄予的深切期望。当下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转变治理模式,从过去行政型治理转向经济型治理,实现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法治化和现代化。2024年5月习近平在济南主持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原则,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招。从方法论上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原本就是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体现。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问题的解决,既要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回应每个老百姓的具体期盼和诉求;又要坚持目标导向,把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转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国有企业的发展必将是一个谋求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治理发展。经济型治理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自主决策和市场竞争来推动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的自我增长和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而且能够给中国所有企业未来发展带来新机遇,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合作共赢的新境界,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包括企业改革开放在内的产物,又为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开放确立了新的目标指向,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