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医食品在我们国家是新兴产业,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在行业发展之初就做了非常严格的管理规定。特医食品应当经过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并且特医食品的配方应以医学和营养学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效果均需要经过科学证实。
据新闻报道,有的不法企业生产普通的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误导消费者,这种行为属于虚假宣传,应当进行严厉打击,并且加强管理。此外,特医食品在注册和备案的时候,产品的配方、生产的工艺都有严格规定。食品企业应按照注册配方生产特医食品,不能在未取得注册配方和生产许可的情况下生产特医食品。
需求强调的是,特医食品具有特殊性,并非适合所有人。而且,不同特殊人群所需要的特医食品是不同的。应当加强对特医食品的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了解其特殊性,并且依照医嘱进行食用。
减盐减油减糖 科技引领,科学推行 解读专家: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我国居民膳食存在高盐、高油、高糖的问题。“三减”不是孤立的事情,它是整个合理膳食的重要一部分。不管是政府监管部门、食品行业,还是广大消费者,都需要提高认识,树立“合理膳食”的理念。
开展“三减”行动,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企业的事情,要各方联动,协调推进。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主导“三减”行动,餐饮业、食品加工企业要通过减少盐、油、糖使用,提供不同水平盐、油、糖含量的多样化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居民在日常烹饪过程中,逐步减少盐、油、糖使用。
尤其要强调的是,食品工业和餐饮业应根据消费者健康需求,加快营养转型升级,主动采取措施,减少食品中盐、油、糖的使用。这需要增加科技方面的支持,夯实科学基础,解决“三减”可能带来的产品风味变化、保质期缩短等问题,创新研发新食品,以科技来引领健康转型。此外,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存在的膳食营养问题不尽相同,营养科普教育要有针对性,体现差异化。营养干预要精准,政策的推行也要基于科学,实际可行。重在引导企业提供更多差异化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开展“三减”行动需要在符合中国国情的状态下循序渐进,不要“一口气吃一个胖子”。改变人们的口味需要有时间,不能图快。烹调、方法和食品加工工艺的改进也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要按照科学的规律循序渐进。消费者健康理念转换需要长期正向引导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因此,“三减”行动的落实一定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各类问题。
食品造假 鉴伪检测技术须升级
解读专家:吴永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陈颖(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食品质量、食品安全和食品真实是食品的三个属性。食品欺诈和造假等真实性问题,国内外都存在。比如,中国俗话说的“挂羊头卖狗肉”,欧洲前几年发生的“马肉冒充牛肉事件”等。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当前关系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中,除了食源性疾病等,越来越多的食品欺诈和食品造假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保障食品真实性,既是保障公众的健康,也是遏止“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振食品消费信心的必要之举。目前,我国已基本满足了公众对食品数量、质量的要求,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达到了更高水平。但长久以来,对食品真实性技术的投入比较缺乏,难以保障“食品真实性”的科学监管。食品造假如果“魔高一尺”,那么,鉴伪检测技术必须“道高一丈”。
建议加大食品真实性研究的科技投入,攻克食品真实性技术难点和监管问题。同时,加快食品真实性技术标准的转化力度,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为我国食品真实性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