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孝磊 姜晓琨 楊 程讯) 当法律条文从厚重的法典中走出,当维权意识在寻常百姓心中扎根,总有一些人,在默默搭建着这座连接法理与民生的桥梁。《法治中国网》青岛运营中心副主任傅志康,便是其中坚定的践行者。他不满足于“居庙堂之高”的理论宣讲,而是选择“处江湖之远”的躬身行走,用脚步丈量青岛的街巷里弄,用专业消解大众对法律的陌生与敬畏,让“学法、懂法、用法”从口号变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指南。
在菜市场的喧嚣里,他曾蹲下身,为被摊主克扣秤量的大爷详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条款,教他如何保留证据、合理索赔;在社区广场的长椅上,他耐心倾听务工者被拖欠工资的委屈,逐条分析《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薪酬支付的硬性规定,帮他们梳理维权的每一个步骤;在校园周边的书店旁,他给焦虑的家长们普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边界,提醒他们如何用法律武器守护孩子的成长空间。傅志康的普法,从不是照本宣科的“念经”,而是带着温度的“翻译”——把晦涩的法律术语转化为方言里的家常话,把复杂的维权流程拆解成能一步步照着做的“说明书”。
有人说,法律是冰冷的条文,但在傅志康这里,法律是有温度的工具。他深知,对普通大众而言,法律的价值不在于多么高深的理论,而在于遇到麻烦时能“用得上”。因此,他的每一次走近,都带着明确的指向:不是为了彰显专业,而是为了让大众明白——当权益受损时,法律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每个人都能握紧的“护身符”。他会带着精心整理的案例手册,用身边人、身边事举例,告诉大家“遇到这种情况,法律会这样保护你”;他会留下联系方式,承诺“有困惑随时找我”,用持续的陪伴消解人们对维权过程的畏难情绪。
从写字楼到城中村,从企业车间到居民楼院,傅志康的身影出现在青岛的各个角落。他用行动诠释着:法治中国的建设,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独奏,而是千万人共同参与的合唱。而他,就是那个站在人群中,教会大家识谱、引着大家合唱的人。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他的宣讲,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当越来越多的纠纷,因为法治意识的觉醒而在源头化解,傅志康知道,自己脚下的这条路,走得值。

这便是傅志康——一位扎根基层的法律传播者,一位心系大众的维权引路人。他用专业与热忱,让法律的光芒穿透迷雾,照亮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也让“法治中国”的蓝图,在青岛的土地上,铺就出最坚实的民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