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一处可以深呼吸的天然氧吧
盐都区建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盐都大纵湖湖荡湿地
白云蓝天映古镇
无公害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七星农场
生态村庄百姓欢
盐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盐都区郭猛垃圾中转站
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书记 吴本辉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地处江苏沿海中部,西汉元狩四年因盐置县,区域总面积1015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
盐都是一幅湖荡湿地的“水墨画”,生态优良、水网密布,有6个省管湖泊湖荡、4426条河道,水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1/4。温润绵长的里下河水乡文化,滋养了盐都人坚韧豁达的性格品质,这里走出了胡乔木,著名儿童文学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等一批杰出人物。
盐都是一方安居乐业的“桃花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得分江苏苏北领先,是全国文化、教育、卫生工作先进区,中国曲艺之乡,连续14年获评江苏省平安区。
盐都是一片创新发展的“新蓝海”,拥有国家级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科技创新指标列全市第一,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工程试点区。
近年来,盐都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先后创建国家生态区、江苏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生态环境效益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盐都区水环境资源丰富,良好的生态是盐都最珍贵的家底和最大的本钱,全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一是深化生态立区战略。作为盐城市区百万市民的饮用水水源所在地,盐都区委、区政府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生态立区作为根本战略,把守护好水环境安全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全区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旅新高地的产业定位,区委、区政府每季度专题研究一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区环委会每月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调推进会,形成了“政府统筹、属地负责、部门参与、互动并进”的推进格局。
二是注重生态规划引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一盘棋”“一张图”的理念,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先后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红线保护规划、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规划等5个中长期规划,以及大纵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蟒蛇河专项规划等10多个专项性规划,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建设、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等“多规合一”。树立底线思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34.7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3.13%,高出全省平均值3.13个百分点。有效控制“水陆空”开发强度和区镇村开发边界,为创建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三是增强生态全民自觉。坚持全区参与、全民发动,开展环保法律法规“五进”活动,在盐都融媒体设立环境污染曝光台,接受群众监督举报,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并第一时间向社会公示。把绿色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生态镇村创建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绿色“细胞”创建,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让自然生态美景成为底色。盐都区强化系统思维,科学把握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在规律,扎实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做好治水、治气、治林、治田等工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提升空气质量,让人打开心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先后依法关闭“散乱污”企业345家,推进铸造企业废气治理和达标改造,整治“黑烟囱”373根,狠抓餐饮油烟、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治理和秸秆禁烧,连续7年实现卫星监测“零火点”、省市巡查“零通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0%以上,名列全省前列。“好空气”已成为盐都的靓丽名片,真正让盐都成为“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
二是修复湖荡湿地,再现碧波荡漾。全区成立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河湖长+警长”网络,区镇村三级河湖长带着目标、问题、任务、措施、责任“五项清单”,定期开展走河巡湖,确保河水流到哪里,哪里都有人负责。实施大纵湖“引江入湖”“退渔还湖”“湿地修复”三大工程,累计退渔还湖13.6平方公里。建成9座集镇污水处理厂,铺设主支管网近400公里,推动污水管网“十必接”,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强化黑臭河道治理,累计整治大中小沟河3510条、3860公里,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
三是强化植树造林,绘就生态底色。坚持“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理念,扎实推进退耕植绿、拆违补绿、闲地添绿、见缝插绿,高速圈内全面实现退耕还林,先后建成大马沟生态公园、世纪公园、润都公园等15个城市园林,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按照“一年一条大河”的思路,大力实施圩堤“扮绿”行动,三年来绿化各类河道圩堤960公里,为人们建造永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全区林木覆盖率达23.5%,连续四年被江苏省表彰为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区。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