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科 雷宏)
布满老茧的双手,诉说着艰辛
“这五万块工钱,我要了整整两年啊!”农民工老陈摊开布满老茧的双手,满脸愁容、声音有些发颤。包工头刘某面露难色,低头翻着账本解释道:“不是不想给,实在是上面的工程款也没到位……”。一边是农民工养家糊口的钱,一边是包工头面临的现实困境,这场僵局如何化解?
细处着手,司法为民显担当
陵前人民法庭驻庭调解员牟峰没有立即开始调解,而是先给老陈倒了杯温水。他深知,这类劳务纠纷看似简单,背后却关系着一个家庭的生计与希望。在仔细翻阅欠条和考勤记录后,牟峰发现一个关键细节:老陈的妻子患病需要持续治疗,这笔被拖欠的工钱无疑是这个家庭的救命钱。
“刘老板,你看老陈这考勤,大年三十还在工地上赶工。”牟峰指着记录,语气平和却有力。他随即引出法律依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明确规定,农民工工资必须按时足额支付,这是法律底线。”说完法,他又讲情,转头对老陈说:“刘老板的难处我们也理解,看看在支付期限上能不能适当宽松一些?”
情法交融,锦旗背后的故事
经过三个小时的耐心调解,情理与法理交织的谈话终于打动了双方。刘某当场承诺:三天内先行支付三万元,剩余款项分期付清。当协议签署完毕,老陈的眼圈红了,他激动地说:“这两年我跑了不知道多少趟,没想到最后是在咱们法庭这里把事解决了。”
一周后,陵前人民法庭调解室又多了一面红彤彤的锦旗。而对调解员牟峰来说,这不过是日常工作中极为普通的一幕。在他眼里,每一起劳务纠纷的背后,都连接着一个家庭的期盼和冷暖。“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冷冰冰的法条,通过耐心的调解,透出法治应有的温度。”牟峰这样说道。
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陵前人民法庭通过"调解优先"模式,真正践行了“小事不出庭,矛盾就地解”的司法为民理念。这起纠纷的顺利解决,不仅温暖了老陈一家人的心,也让我们看到: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准绳,更可以成为带着体温、守护百姓冷暖的坚实力量。
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