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科 雷宏)
经过连续两天两夜的不懈努力,一场由旧县派出所民警、消防应急救援及姚苌村村民携手进行的紧急搜救行动取得圆满成功。一名被困于深山沟壑中的男子最终被安全找到并救出。此次救援中,救援人员巧妙运用战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成功克服了被困者无法清晰描述位置的困难。
9月9日23时许,旧县派出所接到村民报警求助,称家人崔某华手机关机失联,至今未归,派出所立即出动警力,同家属在平时崔某华经常出现地段找寻。找寻一夜未果后,次日清晨,民警通过技侦手段定位出大致位置在某处山沟,同时崔某华给家属打来电话表示自己在山沟迷路。由此一场大规模的联合救援行动全面展开。民警同消防应急救援,携带着无人机等专业设备抵达现场,警方技术侦查力量和搜救犬也同步介入。
失联男子崔某华的手机时而开机时而关机,极不稳定。一旦开机,他会尝试联系家人,但由于身处深沟,信号微弱,加之其受惊过度、体力不支,在电话中始终无法清晰描述周围环境特征,只能说自己在“沟里”“很多树”,无法提供有效位置信息。警方技侦人员努力捕捉其手机信号,试图进行定位,但其手机开机时间短,信号跳跃,只能大致判断出一个范围广阔的区域,给地面搜索带来极大挑战。
无人机多次升空,对技侦划定区域进行高空巡查和热成像扫描。然而,植被异常茂密,层层树冠和玉米地形成了天然的遮蔽,热成像效果不佳。搜救犬依据气味在山林深沟中艰难追踪。多支由消防应急队员、民警和村民组成的地面小组,在陡峭湿滑的山林深沟中开展拉网式排查。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直至夜色再次降临,仍未发现崔某华的确切踪迹。
智慧破局
时间就是生命。第二天下午,在崔某华又一次短暂开机与家属通话时,一直在旁协调指挥的派出所民警果断接过电话,与崔某华进行了直接沟通。民警意识到,让惊慌失措的崔某华描述位置已不现实,必须采取主动措施创造寻找条件。民警在电话中稳定崔某华的情绪,并发出清晰明确的指令:“你不要慌,保持体力!听着,如果你附近有玉米地,想办法慢慢走到玉米地里去,然后把你周围的玉米秆尽量多踩倒一片,弄出一个明显的痕迹来!这样我们天上的飞机就能看到你!”
这是一个关键的决定。民警试图引导崔某华主动制造一个在高空可见的“人工标志物”,以此突破茂密植被的遮挡。
成功锁定
在民警和崔某华通话后,救援力量再次集结,重点对疑似有玉米地的沟壑区域进行搜索。无人机重新升空,操作员紧盯着传回的高清画面,对下方的玉米地进行一寸一寸的仔细筛查。
突然,操作员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中发现了一处异常一片玉米秆出现了不规则的倒伏,形成了一个与周围环境截然不同的“疤痕”。操作员立即降低无人机高度并悬停确认。
“发现目标!深沟底部玉米地,发现玉米秆倒伏,疑似人为痕迹!无人机正在降低确认……看到人了!被困者正在向无人机挥手!”对讲机里传来的声音让所有救援人员为之一振!
成功营救
地面救援小组,根据无人机实时传回的坐标和画面指引,迅速向目标位置靠近。救援人员披荆斩棘,以最快速度下到沟底,果然发现了正虚弱地坐在倒伏玉米秆中心的崔某华。经检查,崔某华身体虚弱、有多处刮擦伤,但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救援人员立即为其进行补给和医疗处置,随后移交等候的120急救车将其送医治疗。
此次救援,不仅体现了多部门联动响应迅速、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更凸显了救援智慧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效结合。民警临机决断的“电话指令”与无人机的“空中之眼”形成了完美配合,最终在茫茫绿海中成功定位,挽救了生命。
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