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科 张荣)保全调解,精准发力,减轻企业诉累;因案施策,柔性执行,助企护企;走访前置,问需问计,护航经济发展。每个案件就是一个营商环境,勉县法院深入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通过走访前置防风险、保全调解提效率、柔性执行保权益,实现从“抓前端治未病到抓末端治已病”的营商环境保障全链条。截至2025年4月,勉县法院审结涉企案件483件,结案金额达1.45亿元,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保全调解双驱动 16天解冻纾企困
4月17日,某晟公司负责人收到通知——被冻结的账户解封了。此时距离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仅过去16天,这个速度让公司上下都松了一口气。
事情要从4月说起。勉县法院民二庭在审理某辉公司诉某晟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期间,某华公司向法院申请了诉讼保全,要求冻结某晟公司价值201万元的财产。考虑到案件紧迫性,民二庭立即启动诉中保全机制,法官连夜审核保全材料,裁定冻结某晟公司账户,但特意将冻结金额精准控制在诉讼标的范围内。
"我们不是简单'一封了之'。"承办法官解释道,"始终遵循比例原则,精准控制保全范围,避免因过度保全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这种"精准保全"的做法,既保护了债权人权益,又为企业留出喘息空间。
果然,账户被冻结的第三天,某晟公司主动联系法院请求调解。法官抓住这个契机,立即启动"庭前调解前置"程序。调解过程中,法官一方面向某晟公司释明失信风险对企业信用、融资能力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引导某辉公司换位思考,给予合理履行宽限期,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意见:某晟公司承诺在4月30日前付清全款。
令人惊喜的是,某晟公司提前13天履行了付款义务。4月17日,收到款项的某辉公司当即申请解封,法院当天完成解冻手续。"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从冻结到解封只用了16天,给我们减轻了很多压力。"某晟公司负责人说。
据介绍,今年勉县法院创新推出"保全+庭前调解前置"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提升调解质效,着力解决企业的痛点堵点,让公平与效率并行。
执行亮三色 以货抵债破僵局
"真没想到法院能用这个法子帮我要回货款,这下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老杨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4月9日,勉县法院通过"以货抵债"的创新方式,成功化解了一起困扰双方多年的买卖合同纠纷,让申请执行人拿到了拖欠的货款,也为陷入困境的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这事还得从几年前说起。老杨是当地有名的农产品供应商,长期给A公司提供原料。双方合作一直很愉快,货款按市场价结算,分期支付。可天有不测风云,A公司近几年经营遇到困难,陆续拖欠了老杨9万多元货款。眼看欠款越积越多,老杨不得已把A公司告上法院。
法院调解后,双方达成了还款协议。可到了约定时间,A公司还是拿不出钱来。执行法官一查,发现公司账户空空如也,案件一时陷入僵局。"难道这钱真要打水漂了?"老杨急得直跺脚。
执行仿佛遇到了“死结”,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执行法官在多方走访中发现了一个突破口。A公司的仓库堆着一批没卖出去的经济作物,老杨本来就是农产品供应商渠道也较多,是否能通过以物抵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帮助A公司盘活资产,消化债务。于是执行法官与自己团队商议形成方案,将双方召集一起进行协商。双方对于方案反响热烈,
老杨对执行法官说道“我正好有销售渠道。”A公司负责人也表示:“这样刚好能卸下了一个大包袱,还能继续经营下去。”最终经双方达成一致:用这批货物抵偿部分债务。
执行工作既要维护法律权威,也要传递司法温度。这样的理念正在转化为具体实践。今年4月初"陕亮执行·2025"专项行动中,勉县法院建立涉企案件"三色管理"机制:对诚信经营暂时困难的企业标"蓝码",优先采取活封活扣;对有能力而拒不履行的标"红码",严厉打击;对转型期企业标"黄码",给予合理宽限期。截至2025年4月,勉县法院共执结涉企案件336件,执行到位金额达2.55亿元。
普法进车间 法治体检防未病
4月25日,陕西琼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课"正在进行。勉县法院青年法官唐小龙手持普法手册,正逐条讲解农产品购销合同中的"陷阱条款"。
"过去忽视合同细节,险些酿成大错!"琼熙生态负责人指着手册上的案例说。法官们不仅带来案例汇编,还现场"把脉开方":针对企业特点,梳理出合同签订、用工管理等风险点。
"这样的普法不是走过场,而是给企业实打实的法治'定心丸'。"琼熙生态负责人感慨道。据悉,近两年以来,该院通过走访前置,开展"送法进企"“法官说法”活动20余场,已为10余家企业梳理风险点,让司法服务跑在纠纷发生前。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