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地”变“储粮田”,“经济账”更可观。积三年之功,全区新增5561亩水田,直接补充到国库,每年可实现经济收入450万元以上。从“科技改田”到“科技增粮”,收获的不仅仅是“钱袋子”,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底气”。同时,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引导各乡镇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碱地水稻”“碱地果蔬”“碱地中药材”“碱地小龙虾”等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
“农田绿”代“碱地白”,“生态账”更亮眼。盐碱地改成水田,有效抑制了区域内盐碱地的持续恶化。通过推进水系连通、岸线美化、环境再造,逐步打造了水、田、稻乡村立体新景观。同时,在全区构建了西部地区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中部地区万米以上绿色带、农田林网庇护“三道防线”,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1%,基本实现田在林间、路在林隙、村在林中,碱地“白毛风”从此不再刮起。
“一棋动”引“满盘活”,“民生账”更丰厚。盐碱地开发利用,不仅增加了农田和财源,也带动了道路、水利等民生项目的同步建设,并将逐步带动稻米加工、物流、仓储等关联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渠道。同时,全区坚持粮、经、饲统筹发展,持续加快高标准农田覆盖建设,全面落实田长制,以强烈使命担当坚守耕地红线。
万亩荒滩地,飘起稻花香。大同区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事落到实处,交出了龙江大地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先试答卷。下一步,全区上下将凝心聚力,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巩固成果,再闯新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作者系大庆市大同区委书记)(本文配图由大庆市大同区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