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赖奕波 林松涛)17日,全国人大代表、南安市省新镇省身村党委书记吴金笔在和记者谈到参加全国两会的体会和本村发展规划时提到,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确保乡村可持续发展,做好乡村人才的引、育、留工作是重中之重。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些地方农村发展乏力、农民致富无门,人才不足,缺乏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和政策明白人是重要原因。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各类人才,需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但立足本土培养人才是基础和根本。这是因为,一些乡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足,不易吸引外来人才长期扎根。而本土人才生于斯长于斯,亲人在当地,对家乡有感情,熟悉地方各方面情况,乡土熟人社会的特征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带动乡亲共同发展的能力。
从我省各地的实践来看,立足本地培养乡土人才,可以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两种模式。
一种是就地取材,从乡镇选拔一批种养能手。他们成长于田间地头,实践经验丰富且接地气、易推广,其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是“自学成才”,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培训,往往存在获取信息能力不足、技能提升空间有限、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对这类人才,福安市将之纳入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库,将人才分为茶产业、葡萄产业、水产品养殖等9大类29个细项;同时整合各类资源,组织专家、科技特派员,为他们定制培训菜单,在创业贷款、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等方面予以资金扶持。比如汤锦堂是甘棠镇湄洋村的茶苗种植能手和销售人才。这几年,他为当地种植户提供茶苗培育、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带动邻近村130多户茶苗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
一种是培养返乡大学生。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不少还曾在一二线城市生活、工作过,有较新的理念、开阔的视野和一定的生产技能,特别是比较熟悉互联网,可以成为联系城市和乡村两个市场的桥梁。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农村生产经营缺乏实操经验,需要在第一线打磨成长。比如,上杭县建立“134”精准就业工作机制,制定奖补标准,吸引和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该县中都镇的梁永英,2014年辞去城市的工作,在省农业农村厅海峡合作处支持下,返乡创办农场,引进台湾越光稻。在当地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农业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她引种的水稻获得良好市场反响,还辐射带动了周边1000多户农户种植5000多亩优质稻,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
只有着力补上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打造一支留得住、能管用的本土人才队伍,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