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持之以恒推动司法改革
周光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法治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我们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建设之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问题,部署了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进一步作出部署,强调要严格公正司法。
在推动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方面,司法机关进行了大量探索。司法机关深刻理解“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的精神实质,深化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在刑事司法领域,司法机关严格遵循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的原则和要求,确保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坚决守住防范冤错案件的底线。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积极推动我国刑事诉讼模式向协作式转化,促进刑事司法由“治罪”向“治理”转化。在民事领域,人民法院积极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形成党委领导下协同共治解纷的大格局,依靠党的领导,建成了世界上联动资源最多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为人民群众化解纠纷提供菜单式服务,就地解决纠纷,减轻老百姓的讼累。全社会对司法的认同感、接受度明显增强,带动了公众法治观念的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之不断增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勇前进,持之以恒地全方位推动司法改革。
各级司法机关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持续深化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提高证人出庭率、二审开庭率,切实防范冤错案件,有效保障人权,依法纠正更多涉产权、涉民营企业家的冤错案件;提高民事诉讼效率,持续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不断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统筹推进互联网司法,打造智慧法院、智慧检务的响亮名片;进一步规范司法权运行,建立更加有效的司法活动制约监督机制,确保对裁判结论“胜败皆服”,为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贡献司法机关的力量,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司法公正。
(作者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付子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律实施也将缺乏坚实社会基础。法律只有转化为人的内心自觉,才能为更多人所尊崇所运用。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要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全民普法和守法。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此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有力方式。通过不断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方式,提高违法成本、降低守法和维权成本,彰显法律权威。坚决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公正不合理现象。通过法治化治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就会产生“头雁效应”。法治精神要求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要把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建设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必备素质,进而通过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者为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17日 17 版)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