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网讯)2018年,张某在上海打工期间,通过微信漂流瓶与玛团(缅甸籍)相识。玛团虽是缅甸籍,但因其外祖父是中国人,不仅认识汉字,还会说汉语。于是,两人开始在微信通讯软件里谈情说爱,加上张某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媳妇,便多次去云南找玛团。2019年,在张某的不断追求下,两人网恋终奔现。经得家人的同意,玛团随着张某返回老家,办理了结婚登记,开启了两人幸福的婚姻生活。
但维持一段跨国婚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在双方登记结婚后共同生活几个月后,2019年8月,玛团因子女户口迁移问题与张某发生矛盾,加上在河南生活习惯不适应等问题,玛团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张某,独自回缅甸生活。在其回缅甸后,张某为了坚守这段跨国婚姻,多次联系玛团让其回到中国继续共同生活,但玛团却表示不愿再与张某生活,也不同意回国办理离婚手续。张某对此段婚姻不再抱有幻想,只希望尽快从痛苦中解脱,无奈将玛团起诉至法院,请求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
7月14日,坝头法庭受理该起跨国离婚纠纷案。跨国离婚诉讼,难在语言障碍和送达周期长。接案后,坝头法庭庭长孙岩魁审查了案件材料,明确核查了双方当事人身份,并与原告张某深入交谈,了解双方离婚的原因及考虑合法、合理、高效的送达方式,节约双方的诉讼成本。经了解得知被告玛团近段时间在云南居住生活,可以使用微信通讯软件进行交流。通过原告推送被告的微信账号,坝头法庭工作人员及时联系上了被告。经交流发现,被告可以使用汉语进行无障碍沟通与交流,理解并明确表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坝头法庭工作人员当即依法向被告送达了诉状、权利义务告知书、举证应诉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在工作人员征求被告开庭方式及开庭时间时,被告明确表示放弃举证、答辩期限,可以尽快开庭,并接受网络云庭审方式进行。7月15日16时,双方如约进入网络云庭审,经过法庭辩论、举证、质证等环节,原、被告双方在法官孙岩魁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双方自愿离婚。被告当庭表示感谢,原告向坝头法庭送“公正执法、公道人心”锦旗表达谢意。为确保被告能够准确收到调解书,工作人员通过微信向被告进行电子送达,同时通过法院专递向被告预留的送达地址进行邮寄送达,7月19日,被告收到法院专递,签收了相关法律文书。至此,一起跨国离婚案,仅仅6天时间得到妥善化解。
下一步,兰考县法院将继续运行“互联网+庭审”的审理模式,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积极开展网上立案、在线开庭等便民举措,充分运用“无接触”“有温度”的线上办案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着力打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