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通许法院: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虽小情谊深
  • 七夕文创节,我在千年木莲王树下等你来----武汉锦心设计文创团队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新华村木莲王府掠影
  • 湖南: 常德市交通系统举办出租车驾驶员创文专题培训班
  • 湖南桃源县召开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大会
  • 湖南: 鼎城法院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创建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
  • 湖南省公安厅举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
  •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宝 调研指导珲春检察工作
  • 【县区政务——河洛明珠 大美巩义】巩义小关镇:乡村振兴增添美丽产业新“引擎”
  • 湖南常德市第一医院第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欣艺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
  • 【百日行动】 湖南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法治中国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联系电话:010-57187769
www.fzzgw.com.cn

   高层动态

京剧名家王蓉蓉释疑 怎样学张派更科学?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2-07-08 14:49:07 | 14182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时张君秋演《龙凤呈祥》,王蓉蓉演其中一个宫女。那场戏对张派的戏迷影响特别大。但其实,那时候张君秋的声音已经不是他最佳的状态。为了那场演出,他提前三个月吊嗓子,天天吊。

“他那时嗓子已经变宽了,再加上他的性别,已经是60岁老人,再加上那么多年的荒废,以前那种好听的声音已经没有了。可是我们的很多专业演员就学他那种特别宽的嗓子。人们那时有一种观念:张派的嗓子就是宽厚,没有那么粗的嗓子就不是张派。”王蓉蓉说。

现身说法

自己也曾走过弯路

王蓉蓉说女人的嗓子细,男人的嗓子粗,还有年龄问题,年龄小肯定细,年龄大肯定粗,但很多人不顾这些,只知道死学,“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那时还没毕业,不到20岁,跟张先生学《赵氏孤儿》。那时他刚调入中国戏曲学院。”

“《赵氏孤儿》里‘天各一方’我就唱不上去。因为我模仿,嗓子没那么宽,我非得撑成那么宽。这个后果就是我没有高音了。张先生就说我嗓子像就糠萝卜似的,没有‘实心’,没有亮音儿,就追求‘厚’度,结果嗓子全闷了,横了。”

王蓉蓉当时并不知道原因,很烦躁,用她的话说,演出就跟“瞎猫撞死耗子”似的,今天状态好,一使劲儿就上去了,状态不好,就很费劲,“这个问题一直到我参加工作。那个时候真的是死模仿。”

后来,随着演出量的增加,王蓉蓉感到了压力:你不能唱一两天嗓子就哑了。通过大量演出,再加上她也听到了很多张君秋年轻时的录音带,她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我就觉得他年轻的时候,他的音色第一没有那么粗,另外,声音细腻,非常明亮,一点儿也不闷,太好听了,那小弯儿拐得那么自然。但是我就拐不了,像那些抖搂音啊,您想嗓子那么粗,抖搂不出来了。我就跟着他的录音带唱,反而觉得那么唱,我舒服点,不费劲了。”

同时,王蓉蓉还会观察其他演员的演唱,从他们身上学习。“其实,我也特别喜欢李维康老师的唱。她音色特别美,她比我大十几岁。我唱F调,她也唱F调,唱得很美。我听她的声音,音色美。我觉得她比我大那么多,她嗓子那么美,我不应该比她的嗓子还粗啊。”

“还有程派李世济老师,唱河北梆子的刘玉玲老师。包括不是京剧的,像外国人唱歌,我也不知道她名字,唱的什么我也不知道,她是西洋发声法,但是她声音很好听,她的高音怎么就上去了,她的中音低音很‘结实’,有时候晚上我能看半天。”

通过观察和学习,王蓉蓉明白了一点:只要是唱,只要唱得好的,好听的,一定是研究唱法,而不是生硬地模仿。

如何传承

在与观众互动中创新

在王蓉蓉看来,张先生的唱腔与时俱进,像《秦香莲》,当年听很新,现在听,依然没有过时,有时代感。

王蓉蓉强调高质量的传承。她说:“我们的传承是高质量的传承,不能随随便便。词、剧情、唱、念、做、表等,所有的这些都要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因为首先这是人家老师和前辈创造的;再者,你要改得好,改得对,你有这个把握,你就改;如果你没有这个把握,改得还没有不改的好,你就别改。这对于我们专业演员来说,这就是规范、规矩。”

“或者,你要有能力,你创造一个。你创造的,要接受观众检验,观众接受你,你就这样演,观众不认可,你就得调整。”

有传承就会有创新,王蓉蓉也提到了创新问题。“我演了大量的张派戏,词没变,腔没变,但是在演出的过程中,我跟观众的交流当中,共鸣当中,有些小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不是生想出来的,而是在演出过程中,互动中,体会出来的。”

“实际上,张老师在表演的节奏上是有变化的,而我演的过程也会有变化。像我演了2000多场《望江亭》,随着我自身条件的变化,在小腔的处理上,也都有变化。流派,开始的时候一丝不苟地继承,最后随着每个人的不同,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再有一些创新的东西。我也排演了很多现代戏,像《沙家浜》《党的女儿》都用了很多张派的技巧。”王蓉蓉说道。(文/记者 郭佳、满羿 摄影/记者 王晓溪 统筹/满羿)

戏迷互动

赶着高铁 终见师父

1月17日,众多张派的“拥趸”赶到淄博大剧院,渴望能见到京剧名家王蓉蓉一面。这些“张派迷”们来自山东各地,诸如济南、日照等等,甚至有人来自于天津。而其中一位“张迷”不同寻常,她不是票友,而是专业--王蓉蓉的徒弟、青岛京剧院的青年演员白入夙。

“2年多没见师父了,今天终于见到了,真的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为了能见师父一面,白入夙特意从青岛赶来。

白入夙,2017年拜师王蓉蓉,并向她学习了《诗文会》等戏。但由于距离北京较远,特别是生了小孩,白入夙很长一段时间未能见到王蓉蓉。这次听说王蓉蓉来到淄博,一大早起来,给孩子喂完母乳以后,赶紧搭火车到淄博,听完讲座后,她还要赶回青岛,继续照看小孩。

“我就是希望小孩赶紧长大,这样我就能一边照顾他,一边跟师父踏踏实实地学戏了。毕竟从艺的道路很难,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了,我不能放弃。”白入夙说自己有的时候觉得挺惭愧的,因为家中事务,不能随时随地地跟师父学戏,“我一定会把失去的时间弥补过来。”(记者 满羿)

 

[责任编辑:李新胜]

   基层风采

   人物访谈

【编辑:张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