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浮梁县湘湖镇北安村有这样一位“好大伯”——李来发。他用并不宽厚却足够坚实的肩膀,以十二载光阴悉心抚育三个侄子侄女,扛起两个家庭的希望;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和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为五个孩子撑起一片澄澈的成长晴空。他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善言辞,却在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中,写下了“大伯如父”最动人的注脚。
弟弟骤然离世,他含泪接下三个“儿女”
2013年,对李来发而言是很灰暗的一年。弟弟因急性肝炎突然离世,留下年仅8岁的大侄子和一对年仅3岁的龙凤胎。年迈的父母经受不住沉重的打击,一年间相继溘然长逝。彼时,李来发自己的小家也正步履维艰。大儿子患有癫痫和智力障碍,生活需要寸步不离的照料;小儿子正值学业关键期。全家仅靠一间30平米的小餐饮店维持生计,日子本就捉襟见肘。
一边是失去至亲、孤苦无依的三个侄儿侄女,一边是病弱的亲生骨肉和沉甸甸的生活重压。看着孩子们无助的眼神,李来发与妻子彻夜商量,最终做出决定:“先把老大接来,双胞胎的学费我们担着。再苦再难,也要把他们养大,让他们有书读!”
这一句承诺,重若千斤。从此,一个特殊的七口之家诞生了,李来发和妻子义无反顾地扛起了三个孩子“父母”的责任。这份沉甸甸的担子,他们一挑,就是整整十二年。
一碗水端平,他是孩子们最坚实的依靠
抚养五个孩子,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最大的挑战,不仅是经济的拮据,更是精力的极限付出与情感的细腻平衡。李来发说:“在我们家,没有‘你的’‘我的’孩子,五个都是我们的心头肉。”
这份视如己出的爱,浸润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每年春节,李来发自己舍不得添一件新衣,却必定要给五个孩子都置办一身崭新的衣裳。他总说:“我自己能将就,但孩子们不能。他们正在长身体、长见识,不能让他们觉得比别人差。”大侄子高考前压力巨大,情绪焦虑,李来发敏锐察觉后,每晚守在孩子身边耐心开导,鼓励他“别着急,慢慢来,功夫到了自然成”,为他减压鼓劲,同时天天坚持在校门口接送,利用路上的时间与他交流,言传身教;孩子们在县城读书时,为了让他们吃上可口的饭菜,他闭店后奔波送餐,深夜往返。
在他的羽翼庇护与悉心教导下,五个孩子如幼苗般茁壮成长。如今,李来发的小儿子和大侄子都已顺利考上大学;小侄子性格阳光开朗、为人热情;侄女品学兼优,奖状贴了满墙,去奶奶年荣获了景德镇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进年又以南安中学第一名的佳绩考入浮梁一中,开始了新阶段的学习。
陋巷烟火,背后的是坚韧与善良
要支撑起这个七口之家,经济压力如同大山。李来发和妻子将小店营业时间延长至惊人的16个小时。每天凌晨5点,当城市还未苏醒,他们已在店里开始揉面、熬汤、备料。六点半开门迎客,间隙中要给大儿子喂药,招呼孩子们吃早饭,再赶在8点前送他们上学。早餐档结束,立刻奔赴菜市场采购,随即又投入午晚餐的备餐中,直至晚上9点打烊,方能歇息。“案板—灶台—餐桌”,这三点一线,构成了他们十二年如一日的生活轨迹。
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弯他的脊梁,更没有磨灭他内心的善良。即便自家日子过得紧巴巴,遇到乡邻有困难,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村里有人患重病急需用钱,他二话不说主动捐款;村里修桥铺路建礼堂,他始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不推诿。
十二年的坚守,从来不是电影里一晃而过的镜头,更不是口中轻飘飘的话语。李来发用四千多个日夜的操劳与守护,诠释了何为责任、何为担当。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用一颗滚烫的寸心抵住了万钧重担,为五个孩子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未来之路,更用这份朴素的爱与担当,点亮了一盏名为“好人”的温暖明灯。(胡紫怡)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