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科 雷红)我是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幸被选为人民陪审员,对我而言,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亲身参与案件的审理过程,让我对“司法为民”、“公平正义”有了更为深刻和具象的理解,而不再是教科书上枯燥的文字。
角色认知: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人们说人民陪审员是“不穿法袍的法官”,这种称谓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家赋予普通公民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信任与期望。我们不是“摆设”,而是审判席上不可或缺的一员。所以,每次参加陪审,我都非常认真的对待,从着正装别胸牌到提前到庭,从仔细聆听到认真记录,从合议到反思,家人笑我真把自己当成了“法官”,我笑而不答,却满心的骄傲和自豪。
实践感悟:从单一理论到情理法的融合
法治的严谨与温度:在庭审中,我深刻感受到程序的严谨性。从核实被告身份到法庭调查,到证据的提交、质证,到法庭辩论,到被告最后陈述,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还原事实真相,保障各方诉讼权利。同时,我也看到法官在严守法律底线的前提下,努力化解矛盾、修复关系,充分体现了情理法的结合,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事实认定的复杂性:很多案件并非非黑即白。证据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当事人的陈述可能各执一词。这要求陪审员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判断力,仔细甄别,去伪存真。这让我体会到“以事实为依据”绝非易事。社会百态的缩影:参与审理不同类型的案件,犹如打开一扇扇观察社会的窗口。
双重收获:教学与成长的双向奔赴
法律素养的提升:作为非法律专业人士,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担任陪审员是绝佳的学习机会。通过参与陪审、听取专业法官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参与讨论,我的法律知识、证据意识和逻辑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打开了新思路。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每一次着正装别胸牌,坐在审判席上,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便油然而生。我更加认识到,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参与和守护。人民陪审员制度正是公民有序参与国家治理、践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这些收获,都极大丰富了我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积累,会让我的法治课堂更加鲜活有效。
担任人民陪审员的经历,让我近距离触摸到中国法治跳动的脉搏,感受到司法的庄严与温度,更深刻体会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的千钧重量。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份敬畏与责任,认真履行好人民陪审员的职责,为普法宣传,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