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通许法院: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虽小情谊深
  • 七夕文创节,我在千年木莲王树下等你来----武汉锦心设计文创团队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新华村木莲王府掠影
  • 湖南: 常德市交通系统举办出租车驾驶员创文专题培训班
  • 湖南桃源县召开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大会
  • 湖南: 鼎城法院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创建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
  • 湖南省公安厅举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
  •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宝 调研指导珲春检察工作
  • 【县区政务——河洛明珠 大美巩义】巩义小关镇:乡村振兴增添美丽产业新“引擎”
  • 湖南常德市第一医院第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欣艺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
  • 【百日行动】 湖南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法治中国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联系电话:010-57187769
www.fzzgw.com.cn

   高层动态

从作家到新闻工作者:邹晓光的文字长征与民生守望

来源: | 作者:李宣忠 | 发布时间: 2025-07-14 08:11:54 | 59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李宣忠

  在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有这样一位以笔为犁的耕耘者。他从兰西县的农家走出,用文字开垦文学荒原;他以记者之姿深入法治现场,用镜头记录正义微光;他化身助农先锋,在互联网浪潮中为乡亲们架起电商桥梁。他就是邹晓光,一个将“弘扬正义、鞭挞邪恶”刻进灵魂的文字侠客,一位把“承百善事、做壹品人”作为毕生追求的黑土赤子。让我们沿着他的人生轨迹,解码这位作家、记者用笔墨书写的民生答卷。

  邹晓光工作照)

  文学萌芽:黑土地上的《嫩芽》传奇

  1968年5月20日,邹晓光出生于黑龙江省兰西县(因位于呼兰河西得名)的一个普通农家。这片孕育了文学巨匠萧红的土地,赋予了他质朴的底色与敏感的心灵。少年时代的邹晓光,常常在劳作间隙捧起泛黄的书本,在煤油灯下贪婪阅读,那些跳跃的文字像种子一样落入心田,等待萌发的契机,读初三时他的作文就获得了“东北三省作文大奖赛二等奖”。

  1987年,19岁的邹晓光还在兰西县农业技术职业高中求学,便与郝喜东、高奇、郑鹏飞等文学青年一拍即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办"乡土文学社"并主编铅印内刊《嫩芽》。在那个文化资源匮乏的年代,创办一份文学刊物堪比拓荒。他们凑集几元钱的油墨费,在简陋的教室里排版校对,用蜡纸刻写每一篇稿件。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杂志,竟如春风般吹遍全国,吸引了600多名文学爱好者加盟,连国家级刊物《农村青年》都专题报道了这个基层文学社的奇迹。

  “《嫩芽》就像我们种下的一粒种子,没想到能长成这样茂盛的样子。”邹晓光回忆起那段岁月,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1988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兰西县文化馆创作组,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杂志编辑与文学创作中。在《岁月》《新青年》《人间方圆》等期刊上,他的散文如涓涓细流,讲述着黑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他的小说似晨露清响,勾勒出平凡人物的悲欢离合。至1998年加入绥化市作家协会时,他已发表文学作品40余篇,完成了从文学爱好者到专业创作者的蜕变。

  也是在这一年,邹晓光敏锐地意识到新闻传播的力量,毅然报名参加海南企业外交函授学院新闻专业学习。当文友们笑他“放着好好的作家不当,偏要去跑新闻”时,他只是憨憨一笑:“文字不光能抒情,还能记事,能帮老百姓说话呢。”这番朴素的认知,为他日后的新闻职业生涯埋下了伏笔。

  铁肩担道:法治前沿的血色采访

  1999年,邹晓光正式踏入新闻界,成为《绥化日报·法制周刊》特约记者并担任兰西县工作站站长。法治报道的特殊性,要求记者兼具敏锐的洞察力、正直的性格与无畏的勇气,而邹晓光身上恰好兼具这两种品质。在他看来,法治记者不仅是事件的记录者,更应是正义的守望者。

  2006年10月30日,是邹晓光新闻生涯中无法磨灭的一天。接到群众的新闻线索举报后,他深入绥化市永安镇调查一起黑社会团伙在牲畜交易市场强买强卖的案件。当他亮明身份准备采访时,团伙头目范四(绰号)竟嚣张地指使打手行凶。一个打手拿起一块大石头批头盖脑地砸向了邹晓光,“当时只觉得后脑勺一阵剧痛,血瞬间就涌了出来,还有人威胁说‘看看死没死、没死再补两刀’,当时我想,这回是扔这儿了。 ”邹晓光回忆说,他被打倒在地后昏迷了九分多钟,献血浸透了半个黄大衣(为了取证伪装成买牛的农民),醒来时已在医院急救室、后被警方解救送往省医院。经诊断,他头部遭受重创,因失血过多险些丧命。

  这起有预谋的殴打记者事件,经多家媒体报道后引起绥化市委主要领导震怒,批示成立专案组严查。邹晓光躺在病床上仍坚持整理采访笔记,为警方提供线索,同时公安部等部门下函督办此案。13年后的2019年,范四黑社会集团被彻底铲除,主犯范四被判处死刑。当听到这个消息时,邹晓光心想:“真是那句话,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血就没白流。”

  邹晓光采访牛市被打伤照片)

  这次血色采访没有让邹晓光退缩,反而更坚定了他坚守新闻理想的决心。2009年,他调任黑龙江省政府《伙伴·都市安全》杂志任记者部主任,负责在全省13地市及森工、农垦系统建立记者站。在安全生产报道领域,他深入煤矿、工厂等一线,采写出一批有温度的先进人物报道。2010年转到《民主与法制》杂志社黑龙江黑龙江记者站工作后,他的笔触转向更广阔的民生领域,那些藏在街巷里的民生痛点,都成为他报道的焦点,通过一篇篇报道让违法者得到了制裁、让人民的冤屈得以伸张和昭雪。

  情系三农:电商助农的创新实践

  2011年,邹晓光加入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担任《新农村》杂志社《新农村法制》专刊主编,后升任杂志社主任。这片熟悉的黑土地,让他找到了新闻理想与服务民生的结合点。他深知,基层宣传人才匮乏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于是连续举办9期新闻采写培训班,亲自授课,培养了360多名扎根乡村的新闻通讯员。这些“乡土记者”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传递政策、反映民情的重要力量。

  (邹晓光在新闻培训班上讲课)

  2015年,互联网浪潮席卷乡村,邹晓光敏锐地抓住电商机遇,创办“农村报电商平”。在很多农民还不知道“网购”为何物时,他带着团队挨家挨户讲解,手把手教农民用手机开设“微小店”。同时在省报业集团新闻发布厅举办几百人的农民“微小店”培训班,让农民通过“微小店”把自产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把质优价廉的农用物资采购回来,这种先进的购销模式立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兰西县红光乡的李大叔至今记得:“邹记者蹲在我家炕头上,用他那部旧手机演示怎么拍照上传农产品,光教我输入密码就教了十多遍。传完农产品,在家就能把我家养的小鸡大鹅卖到全国各地,太神奇了!”

  在邹晓光的推动下,400多名农民成功开设网店,销售大米、杂粮、山货等农副产品。这个创新的助农模式不仅让乡亲们的钱包鼓了起来,更荣获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实战案例示范奖”。

  (邹晓光被黑龙江日报集团奖)

  大爱无疆:为弱者奔走的生命之光

  邹晓光的笔,既是揭露黑暗的利剑,更是传递温暖的火炬。在他的新闻生涯中,始终贯穿着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那些躺在病床上无助的眼神,那些跪在街头乞讨的身影,都让他无法放下手中的笔。

  2006年,他采写《我拿什么留住你,我的天才小孩儿》,报道了乡村教师王老师儿子晓旭患白血病无钱医治的困境。文章发表后,社会各界爱心如潮,筹集到3万多元善款,再加上王老师自筹了一些,帮助晓旭完成了骨髓移植。

  2007年,村妇刘某遭遇车祸,丈夫遇难,自己眼球被撞出、多处骨折,幼子在街头乞讨救母。邹晓光在几家报社发表了报道,并联合黑龙江省电视台报道发起救助,筹集3.7万元救命款,刘某得以及时救治。

  2017年,兰西县农村妇女孔祥秋急需20万元心脏手术费,邹晓光多方奔走,联合多家媒体进行报道,筹集14万元善款,孔祥秋顺利完成心脏手术并康复出院;2019年,农妇刘影烫伤重症,他发起“水滴筹”筹集1.9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重获新生的生命,是一个个破镜重圆的家庭,更彰显着邹晓光的大爱情怀。

  邹晓光采访病床上的孔祥秋)

  文脉永续: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作为兰西县政协第十二、十三届常委,绥化市政协第四、五届委员,邹晓光将新闻工作者的敏锐与政协委员的担当结合起来,积极参政议政。他深入基层调研,把百姓的呼声带到政协会议上。在一次政协讨论中,他提出“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发展乡村电商经济”“加强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等提案,引起上级领导和各级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

  邹晓光接受绥化电视台采访)

  在文学创作领域,邹晓光从未停止探索。他现在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协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10多篇(首),新闻报道、纪实文学470多篇。2016年,他获得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农村报》卓越贡献奖“金梨奖”;2017年,又凭借电商助农项目获得“新媒体实战案例示范奖”。这些荣誉,是对他文字功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民生情怀的褒奖。

  “弘扬正义、鞭挞邪恶,承百善事、做壹品人”,这是邹晓光的人生信条,也是他的行动指南。从黑土地上的文学嫩芽,到法治前沿的铁血记者,再到助农惠民的创新先锋,他用一支笔书写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用一颗心守护着百姓的福祉。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这么多年时,他望着家乡的黑土地,缓缓说道:“因为这里有我的根,有我要守护的人,只要还能拿起笔,我就会永远为百姓的利益奔走呼号。”

  这,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与最坚定的守望。

  


   基层风采

   人物访谈

【编辑:张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