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晓光的推动下,400多名农民成功开设网店,销售大米、杂粮、山货等农副产品。这个创新的助农模式不仅让乡亲们的钱包鼓了起来,更荣获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实战案例示范奖”。


(邹晓光被黑龙江日报集团授奖)
大爱无疆:为弱者奔走的生命之光
邹晓光的笔,既是揭露黑暗的利剑,更是传递温暖的火炬。在他的新闻生涯中,始终贯穿着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那些躺在病床上无助的眼神,那些跪在街头乞讨的身影,都让他无法放下手中的笔。
2006年,他采写《我拿什么留住你,我的天才小孩儿》,报道了乡村教师王老师儿子晓旭患白血病无钱医治的困境。文章发表后,社会各界爱心如潮,筹集到3万多元善款,再加上王老师自筹了一些,帮助晓旭完成了骨髓移植。
2007年,村妇刘某遭遇车祸,丈夫遇难,自己眼球被撞出、多处骨折,幼子在街头乞讨救母。邹晓光在几家报社发表了报道,并联合黑龙江省电视台报道发起救助,筹集3.7万元救命款,刘某得以及时救治。
2017年,兰西县农村妇女孔祥秋急需20万元心脏手术费,邹晓光多方奔走,联合多家媒体进行报道,筹集14万元善款,孔祥秋顺利完成心脏手术并康复出院;2019年,农妇刘影烫伤重症,他发起“水滴筹”筹集1.9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重获新生的生命,是一个个破镜重圆的家庭,更彰显着邹晓光的大爱情怀。


(邹晓光采访病床上的孔祥秋)
文脉永续: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作为兰西县政协第十二、十三届常委,绥化市政协第四、五届委员,邹晓光将新闻工作者的敏锐与政协委员的担当结合起来,积极参政议政。他深入基层调研,把百姓的呼声带到政协会议上。在一次政协讨论中,他提出“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发展乡村电商经济”“加强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等提案,引起上级领导和各级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


(邹晓光接受绥化电视台采访)
在文学创作领域,邹晓光从未停止探索。他现在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协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10多篇(首),新闻报道、纪实文学470多篇。2016年,他获得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农村报》卓越贡献奖“金梨奖”;2017年,又凭借电商助农项目获得“新媒体实战案例示范奖”。这些荣誉,是对他文字功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民生情怀的褒奖。
“弘扬正义、鞭挞邪恶,承百善事、做壹品人”,这是邹晓光的人生信条,也是他的行动指南。从黑土地上的文学嫩芽,到法治前沿的铁血记者,再到助农惠民的创新先锋,他用一支笔书写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用一颗心守护着百姓的福祉。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这么多年时,他望着家乡的黑土地,缓缓说道:“因为这里有我的根,有我要守护的人,只要还能拿起笔,我就会永远为百姓的利益奔走呼号。”
这,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与最坚定的守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