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银梅 刘爱虎)认识魏崇文先生,缘于他的一次个人画展。
初夏的季节,正是阳光明媚、和风煦暖的日子,恰朋友邀约,来到了魏先生的画室。说是画室,其实也是一家店面,专门做书画装裱工艺的店面。我是喜爱丹青的,自小就觉得那些凭着简单的颜料就能把一张毫无生气的白纸涂抹得绚烂多姿的,一定是一位高人。也许因为这个缘故,一进门,我的目光就久久地停留在那些琳琅满目的画作上,沉浸在那些或艳丽、或雍容的牡丹芭蕉图上。她们舒展的叶子、明艳温润的色泽让我心头一暖。我暗忖,世间花开一瞬,然而这纸上的花开却能长久。感谢画家,留住这美好。这样想着,心底涌动着淡淡的欣喜。我还注意到这里很多画作构图都是牡丹与芭蕉。我有些讶异,雍容富贵的牡丹为什么和孤独忧郁的芭蕉在一起?这沧桑与明艳的组合寓示着什么?是富贵绵延?是盛世繁华?
思索间,殷勤的主人已奉上香茶,寒暄过后,魏先生与我们聊起了他与绘画的缘分。
魏崇文出身于世家大户,书香门第。他的外祖母曾进过洋学堂,懂英文。他的母亲心灵手巧,剪得一手好窗花。幼时,他常常静静地看着母亲剪纸,看着那一张张红色的纸笺在母亲魔幻般的剪刀下变成花花草草、变成小猫小狗,抑或变成肖像各异的人物。从那一刻起,艺术的种子已悄然种在了他幼小的心里。他没有缠着母亲教自己剪纸,而是迷上了绘画。上学期间,画画成了他最大的爱好。看什么他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除了写作业,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绘画上。每一次上美术课,老师都会表扬他,他也因此更加努力地学画,小孩子总是愿意在自己擅长的科目里发奋,总是期待别人的羡慕或认可。年少的魏崇文当然也不例外。
就这样,他的青春在美术的世界里绽放,他扎根于这一方天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才华倾注于笔墨之间。他清楚地记得,上初中那年,出差到上海的兄长崇俊特意购买了一本传统国画教本《芥子园画传》,他如获至宝,一有闲暇就捧在手中专心学习,反复临摹。再后来,他参加工作,成为县油棉厂的一名工人。工作之余,他依旧酷爱着绘画。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遇到了自己的启蒙恩师——中美协会员俎翠林老师,从俎老师那里他学到了很多绘画专业知识,从那时起,他绘画的世界更亮了。为了汲取更多的艺术营养,他报名参加了磁县文化馆美术培训班的专业学习,毕业后还在县文化馆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
22岁那年,为了圆自己的画家梦,几经努力,他终于考入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并受教于当代国画花鸟画著名大师王雪涛的关门弟子马志峰老师。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倍感欢欣。那段时间,他一头扎在中国花鸟画、山水画的理论知识与临摹动手能力的学习上,如饥似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刻苦研习,他创作的毕业作品《夏荷》在全国巡展中荣获二等奖。
十年磨一剑。之后的岁月他和绘画走得更近了。除了参加各级绘画比赛并相继在多个赛事上获奖外,他还被县内多个中小学校聘为专业美术教师。2013年他创办了七彩水墨书画院;2019年1月,他应邀参加了CETV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翰墨中华情》春节联欢晚会并现场挥毫泼墨;2020年百度新闻头条刊登《当代实力派著名画家魏崇文国画品鉴(A—1)》……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他数十年投身绘画艺术的最好回报,更是他内心对母亲的深情告慰。
细观魏崇文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山水、花鸟,都透露出一种深厚的乡土情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山川的壮丽、草木的生机、人物的百态融入笔端,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画面。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更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一名艺术家与自然、生活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尤其那一幅幅牡丹芭蕉图,更是他镌刻于心的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我曾问他为什么画这么多的牡丹芭蕉图,他答:“因为牡丹寓示着富贵、繁荣,而芭蕉寓示着家大业大。”我恍然大悟。原来芭蕉除了有诗人笔下的孤独、忧愁、多情之意,还因其宽大舒展的叶子、紧紧抱在一起的果实被赋予了“家大业大”、“团结一心”之寓意。这么多年来我对芭蕉的误解太深了。只知道李商隐说:“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不知道韩愈也说过“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想来,“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每一个艺术家都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所以才有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正因为这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我禁不住想说,感谢艺术!感谢这丰盈多彩的生活!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