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如海,松涛翻涌。草海之上,水清鹤舞。
如今的毕节,满眼皆绿。2022年,毕节全市预计森林面积2175.29万亩,覆盖率达60%,森林蓄积量达6296.08万立方米,完成营造林75.63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186平方公里。
谁能想到,30多年前,毕节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4.6%。数字飞跃的背后,离不开法治“推手”。
从法治毕节创建,到法治毕节示范创建,毕节市不断推动法治生态建设走前列作示范,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驶入法治快车道。
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李华 摄
每年4月,百里杜鹃景区迎来盛花期,省内外游客量达到顶峰。作为毕节最为闻名的旅游景点之一,百里杜鹃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鹃林带,被誉为“地球彩带”“杜鹃王国”。
然而,过去的百里杜鹃,却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矿山开发威胁等突出问题。
2018年,毕节市出台实施首部针对风景名胜区制定的单项地方性法规——《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景区内已存在的矿山应当限期关闭,并依法予以补偿,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离任审计,造成自然资源严重损失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立法守护下的百里杜鹃,5年来形成了资源保护“有地方法规、有特设机构、有专岗人员”的立体化保护机制,花更艳草更绿,旅游产业发展蒸蒸日上。2020年,百里杜鹃荣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旅游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
“法治生态建设是促进污染治理常态化和形成长久有效治理机制的关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屏障,毕节市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立法指导原则,用最严密的法治守护毕节的蓝天净水。”毕节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年来,毕节市大力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立法引领作用,制定《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毕节市韭菜坪景区保护条例》《毕节市乡村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让立法长出“利齿”,永葆生态之源。
碳票,是森林树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好比一片树林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交易的“身份证”,凝结着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大智慧。
2022年2月,全省第一张林业碳票在毕节发放;4月,全省首笔林业碳票质押贷款在毕节落地;6月,毕节市首起通过购买林业碳汇履行生态功能损失赔偿案例,开辟毕节生态功能损失补偿新路径;12月,毕节市首笔林业碳票达成交易,真正实现“碳票”变“钞票”、“青山”变“金山”。
贵州省首张林业碳票颁发仪式。来源:毕节试验区杂志
制度保障先行开道,司法保护紧紧护航。为将林业碳票各项工作稳扎稳打落到实处,毕节市先后制定《毕节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毕节市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林业碳票改革工作方案》,出台《毕节市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生态损失补偿工作机制》等办法机制,探索“以碳代赔”修复生态新模式。
不久前的大方县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林业碳汇履行生态功能损失赔偿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被告人李某某通过贵州环境能源交易所有限公司,认购大方县众心种植专业合作社持有的林业碳票碳汇量83吨,作为其履行无证采伐林木造成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的赔偿责任。
“‘以碳代赔’模式,既解决了补植复绿难以落地执行的困难,又让生态产品通过碳票交易变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以碳代赔”民事公益诉讼案件3件,违法行为人拟购买碳汇量346.785(吨/二氧化碳当量)。
位于乌江源的毕节市纳雍县姑开乡引底河呈现高峡平湖景观,河面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映衬下美如画。张晓勇 摄
法治生态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还需久久为功,织密制度保护网的同时,还需执法同时发力。
毕节市推行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网格化管理,明确环境监管“路线图”“责任链”,聚焦乌江、赤水河等重点流域,与贵阳、遵义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
2022年以来,依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00余件,推动废水总排口自动监控设施运行不正常,煤矸石临时堆场三防措施不完善,应急池底泥清运不及时,在线废液、污泥、危废管理台账记录不规范等65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
2022年11月,毕节市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成为贵州省唯一一家入选试点市(县)单位。法治和生态的共融共促,正在乌蒙腹地焕发勃勃生机,法治正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提供不竭动力。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