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有人说,中国只有两种城市:一种是正在走红的城市,一种是希望走红的城市。从这个角度来说,重庆显然是幸运的。
不过,如今的重庆虽然人气暴涨,挣了网红的“面子”,但“里子”却远没有看上去这么风光。
就拿此次黄金周旅游数据来说,有人算了一笔账,论接待游客人次,重庆可谓“力压群雄”;但如果看人均消费,仅480元左右,实在不太拿得出手。反观相邻的成都,黄金周接待游客人次虽逊于重庆,旅游总收入却比重庆还高出100亿元左右,人均消费更是甩开重庆一个数量级。

重庆磁器口 图片来源:杨欢 摄
实际上,游客多、消费少,一直是重庆旅游的一大短板。去年9月公布的《2018年中国旅游城市榜单》显示,重庆接待游客5.5亿人次,全国第一,旅游总收入却只能排名全国第五。重庆市旅发委相关负责人当时就坦言,在提高旅游业收入上,重庆未来还有非常多的空间。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这其实是考验一座城市能不能通过旅游产品、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真正留住游客。如果只是“到此一游”打个卡,而不能带来更多增值,显然意义不大。
“有了流量之后,还要考虑如何变现。也就是说,这座城市吸引游客的能力已经足够大,但与之相匹配的消费拉动力还不足。”
不仅如此,如何在“独宠游客”和保障市民正常生活之间寻求平衡点,也是摆在重庆面前的一道课题。
对于重庆此次做法,除了铺天盖地的赞美之词,其实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网友就直言:“不是我不好客,只不过作为重庆居民不应该被好客。”

重庆长江索道 图片来源:杨欢 摄
这其实不是重庆一座城市的困扰。每当舆论讨论“谁是下一个网红城市”时,总会有当地人跳出来“求放过”。物价上涨、交通拥堵、民宿扰民……这是许多网红城市正在经历的阵痛。
如马亮所说,“网红城市”的“速成”特性,决定了这种矛盾和冲突在短期内无法避免。如何及时将“网红”这一昙花一现的光环,转化为可持续的流量变现和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才是最终解决之道。
[责任编辑:李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