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下级称呼有问题,被"戴高帽"者为何不及时制止?其中也有不容忽视的心理"玄机"。
某特种作战团政委张立元认为,一些领导干部对下级凭空给自己"官加一级"见怪不怪,源于内心深处抱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官本位思想,秉持"有官不敬早晚是病"的狭隘心理,因此刻意突出自己的领导身份,对称呼格外重视。
"这是典型的虚荣心理在作怪!"某机步旅政委高大光认为,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对下级的"戴高帽"心安理得的接受,甚至对下级在称呼自己时,把"副"字加上感到不舒服,是因为享受这种受人抬举的优越感。
称呼同军队特有的组织形式以及生活秩序一样,是维护和提高战斗力所必须的——
按条令严格规范称呼
称谓虽小,隐患不少。"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就要从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抓起,口子再小也不能开。"该集团军领导认为,建设正规化军队,必须用条令条例规范言行举止。称谓混乱的现象若不纠正,不但会降低法规权威,助长吹捧之风,还混淆了上下级关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更可怕的是,无形之中把下属的心思引导到研究领导喜好、琢磨领导称谓上,对单位建设无利。对此,他们研究制定出一套"组合拳",整治这股不正之风。
常学法规狠抓养成。结合开展"学法规、用法规、促正规"活动,他们从规范称呼、坐卧立行、军容风纪等点滴小事抓起,强化官兵的法规意识。利用板报、广播、连队电子屏幕等载体,宣传《内务条令》中关于军人间称谓的规定,引导官兵防微杜渐,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广泛利用办公会、交班会、连务会、晚点名等时机,重申条令原文,教育官兵认清正确使用称谓对纯洁官兵关系的重要意义。
结合案例澄清认识。他们广泛收集了中外战争史上,因为称谓乱套而影响战局的例子,纳入条令法规学习内容,要求官兵人人撰写体会。鼓励吃过这方面亏的官兵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官兵切莫因小失大。中士李成晓坦言,以前总觉得不让乱叫称谓是小题大做,看了那些案例后深受警醒和教育,以后必须老老实实按条令条例去做,不能重蹈覆辙呀。
紧盯纠治形成常态。他们从领导带头做起,及时纠正下属对自己的"戴高帽"称谓。"纠正几次后,他们很快就改过来了。"某机步团政委焦扬告诉记者,关键是拔除官兵思想上"唯上媚上"的观念。对此,他们举一反三,大力纠治帮领导掀门帘、端水杯等行为,引导官兵立足岗位干好本职,把精力用在谋训备战上。某连排长程龙谈起变化一脸轻松:"以往对正副职领导的称谓反复拿捏、慎之又慎,生怕叫错了别人不高兴,现在大家再也不用为这事犯愁了。"
【相关链接】
《内务条令》第七十六条规定:军人之间通常称职务,或者姓加职务,或者职务加同志。首长和上级对部属和下级以及同级间的称呼,可以称姓名或者姓名加同志;下级对上级,可以称首长或者首长加同志。在公共场所和不知道对方职务时,可以称军衔加同志或者同志。
【延伸思考】
称呼不是小事
■车万里
官兵中擅自把称呼"拔高"的现象,看似小事,但小事并不小。不仅损害了条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反映出少数官兵遵规守纪意识不强,依法治军观念不牢,影响了军人形象,降低了军人威信。
把"副"升格为"正",对于称呼者自身,看似是尊重对方,表达美好的祝愿,但也有"奉承巴结"之意。对于被称呼者,开始还有些受宠若惊,可时间久了便欣然接受,没有及时叫停,客观上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军队不同于地方,军人必须有严格的上下级、职衔等级区别。虽然在军队内部、官兵之间、战友之间情同手足,亲如兄弟,但相互之间的称呼必须按照条令条例的有关要求,不允许称呼中掺杂社会上流行的庸俗称谓,不允许不顾事实、仅凭个人喜好随意称呼。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条令条例规定军人之间的称呼,同军队特有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以及生活秩序一样,是军队严密组织、统一步调、维护和提高战斗力所必须的。 军人以服从命令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