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五”时期是农业农村农民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
“十五五”时期农村发展将呈现“两期叠加”的特征。一个是关键期,即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个是重要转型期,国家对脱贫地区设立了五年的过渡期,2025年是最后一年,过渡期之后,对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将转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相关政策也需要转型。按照《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到2027年,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郊区乡村,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基本建立。在这个“两期叠加”的关键期,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农村工作:一是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现代大农业,三是农村老龄化应对及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四是农村低效闲置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五是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与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0年之前党和政府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底线,随后把把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作为过渡期的目标底线。过渡期结束后2025年的目标底线,就是要把确保欠发达地区到2035年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比偏低,平均消费倾向明显不足,民生性政府消费虽占比持续提升,但规模仍有待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中服务业消费占比偏低,医疗、文娱等行业供需匹配程度亟待提高。面对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的外部需求不确定性攀升,以及全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深刻重构,我国外需依赖型增长模式遭遇严峻挑战。消费作为循环的起点与终点,是经济持续运转的根本动力和驱动各部门间资金流动的引擎,在扩大内需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这是全方位扩大内需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要通过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系统性扩大普惠性公共服务覆盖,降低家庭育儿养老负担及医疗不确定性,有效减少预防性储蓄;要优化房地产政策以缓解民众财富缩水焦虑,采取政府收购居民富余房屋等政策措施,在还富于民的同时系统性修复消费信心;要提升中低收入劳动者报酬,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要强化财政对民生投入与精准施策,畅通货币政策向消费领域的传导,深化户籍改革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破除城乡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