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盘水市水城区平均海拔2200米的坪寨镇,云雾缭绕中,总能看见坪寨派出所的社区民辅警们穿梭于田间地头、火塘院落。他们依托村居“亮警”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警情,却有数不清的“鸡毛蒜皮”——辍学的女孩、酗酒颓废的村民、积怨四十年的土地纠纷……坪寨派出所的民辅警们将这些琐碎“熬”成了糖,让苦涩的生活泛起甜意。
火堆边的承诺“蔡警官,这杯喜酒您得喝!”电话那头,老张的声音有些哽咽。三年前的那个雪天,民警蔡宇在走访时看到了让他揪心的一幕——脊柱侧弯的彝族姑娘小芳蜷缩在火堆旁,借着微弱的火光翻动着八年级的课本,冻得通红的指尖将书页捏得簌簌作响。
原来,小芳因身体原因辍学,后来虽被职校录取,却因家庭困难再度失学。她的父亲老张只能念叨着“识字总有用”,却无力改变现状。那天回所后,蔡宇翻遍通讯录,联系上坪寨中学。从此,每月逢五,警用摩托便驮着小芳翻越三十里山路,送她去学校。去年秋天,寨子里迎来了第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老张挖出了埋藏18年的苦荞酒——那是原本准备给女儿出嫁的“喜酒”,如今,他要敬给穿警服的“亲人”。
一个人的重生在村民刘某某的家中总弥漫着刺鼻的酒气。五年前,妻子的一场大病耗光了家底,也击垮了这个男人。他成了派出所的“常客”,而民警每次走访,都能看到邻居嫌恶的眼神。
但派出所没有放弃他。民警一次次登门,疏导、鼓励,甚至为他担保了一份景区巡逻员的工作。如今,刘某某彻底告别了酒精。上周,当民警带着民政物资叩响他家门时,迎接他们的不再是酒瓶碎裂的声音。晾衣绳上挂着笔挺的保安制服,曾经浑浊的双眼有了光亮。木桌上,女儿的三好学生奖状端端正正地摆在那里,覆盖了昔日的酒瓶划痕。
田间地头的“安全课”四月春耕,坪寨乡的烟苗田间,民警挎着装满头盔的竹篓穿梭其中。“老叔,骑三轮记得戴这个!”给张大伯扣上头盔时,民警打趣道:“戴这个咋抽旱烟嘛!”笑声顿时在田间荡开。
这是坪寨派出所的日常——驻村辅警走进田间地头,发放安全头盔,叮嘱村民“上车系安全带,骑车戴头盔”。小小的举动,短短的话语,却让“警爱民、民拥警”的画卷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从“被动接警”到“主动下访”近年来,坪寨派出所创新工作方式,联合村干部组建矛盾纠纷排查微信群。小组长每日反馈摸排情况,驻村辅警及时跟进,管片民警带队入户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23年2月,坪寨派出所驻村辅警在走村串寨排查矛盾纠纷时获悉,村民李某云、李某琼两兄弟因父亲早逝、母亲说的话又都不理睬,导致分家时一块土地权属争议持续20余年,双方曾因此发生肢体冲突。2月23日,辅警趁两兄弟返乡操办白事之机,联合管片民警、村委会工作人员展开调解。通过拉家常、摆事实、举例子等方式,耐心劝导5小时后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平分争议土地。随后,辅警与村干部冒雨实地测量和划分土地边界。至此,这场跨越两代人的积怨得以彻底化解,兄弟之间握手言和,家族关系也重归和睦。
辖区村民沈家祠堂的族谱记载着五兄弟的血脉,现实中却因三分旱地反目四十年。这块上世纪80年代遗留的土地纠纷,让本是同根生的五户人家多次大打出手。今年4月,坪寨派出所再次组织调解。民警们用“唠家常”“摆白话”的方式,举例子、讲道理,经过四个半小时的苦口婆心,终于让五双手叠在了一起。夕阳西下,祠堂老墙上“兄弟同心”的匾额泛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迟来四十年的和解。
“把乡亲们当成自家人,便是最好的治安。”坪寨派出所所长刘志这样说道。他表示,下一步,派出所将联合村委开展“平安家庭”“平安村寨”建设活动,让邻里温情成为乡村最美的底色。(作者:王瑞刚、刘璐,图片:蔡宇)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