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月辉
在辖区街道,一个由退休法官、专业律师、街道综治及司法所干部组成的"专家团"驻扎在派出所。他们用"老中医把脉"的耐心和"现代医学会诊"的专业,将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在街头巷尾。让我们走进鼓场派出所"相约星期三真情调解室"...




"王警官来啦!"菜市场水果摊主王大姐眼睛一亮。三小时前,她因丈夫私自借钱差点掀了摊位,此刻鼓场派出所金牌调解员“买哥”正拿着新鲜出炉的《协议书》匆匆赶来。2024年,这位被群众称做“金牌调解员”的民警已化解纠纷290余起。


"调解就像修立交桥,既要疏通情绪,更要建立规则。"买哥展示着记录本上的"调解三诀"。
客观倾听稳情绪,还原真相晓需求。坚持实行“不打断、不批判、不泄密”的沟通原则,认真倾听需求,感知情绪变化,从表层诉求到利益关切再到情感需求,真正了解矛盾问题的核心关切点。
分析梳理多思考,引路解结好协商。了解矛盾纠纷产生原因,激化轨迹,从经济补偿、情感需求、社会评价等多维度引导纠纷化解。
抓住矛盾攻七寸,疑难杂症“星期三”。坚持靶向治疗策略,着力关键重点,通过利益置换、情感唤醒、法律震慑等方式助推矛盾化解。对于涉及面广,敏感度高、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则积极启用“星期三专家团”把脉问诊。




每周三,退休法官坐镇调解疑难案件,律师现场起草法律文书,街道干部跟进执行情况,形成"1次调解+N次回访"的闭环机制。当彭某某因情感纠纷第2次报警时,调解室启动"危机干预模式":
一是心理疏导化解极端情绪。街道干部、“王薇心理工作室”及“彼岸工作室”组成心理咨询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疏导化解涉案人员极端情绪,全力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
二是法律援助促进纠纷化解。通过义务法律咨询、维权职能介绍,矛盾调解释法说理,适时引用案例引导当事人增强法律意识,并通过意见沟通形成调解协议以兹各方遵守;
三是社区关怀提供就业帮扶。抓住矛盾关键环节,充分考虑当事人经济及身体健康状况,及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及重症救治等渠道帮助他人更好的生活;
四是司法震慑明确法律底线。对于行为偏激,报复情绪高的人员,及时以“警示、训诫、惩戒”等方式对其进行执法震慑,建立《重点人员档案》用于后续跟踪回访和预警。
通过调解员与“星期三工作室”的协同攻坚,在化解情感纠纷矛盾表象的同时,创新开辟“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双通道,为当事人的情感宣泄搭建出口,既解当下之‘结’,更疏积年之‘淤’。


数据显示,经调解室处置的8起高风险案件,重复报警率为0。“星期三调解室”不是简单的多部门、多骨干的“1+1”整合模式,而是一场从问题发生到典型案例,从精准化解到参考模版的实训教学。它更像一台高速运行的效能倍增器,从传统调解走向专家会诊调解,2024年鼓场派出所全量化解矛盾纠纷1047件,成功培养“一专多能”调解人才2名,调解时长从3天缩短为6小时,群众满意度从76%提升至95%,调解工作实战得到全面提升。


"针对群众生活、工作中出现的矛盾纠纷,我们有义务第一时间阻止矛盾激化,控制事态发展局面,调解工作不仅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诉求,更要扩宽思维和渠道为他们找到矛盾纠纷的源头,见微知著,溯源治本。"所长陈学永道出调解室真谛。这里既是矛盾纠纷终点站,更是新型警务实训营——通过"老带新+跨领域"的导师制,让"枫桥经验"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