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习总书记强调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可见,中华文明是我们发展的根基,是我们谋求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未来发展始终要扛在肩头的重要任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的前提和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中提到:“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文明资源,他属于我们的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可近代的中国,在清朝的鸦片战争,开始沦为两半社会,无数的文物在战争中流落他国。更有八国联军洗劫圆明园,清朝皇宫历经千年的珍贵文物,被列强们瓜分殆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十二生肖青铜兽首,目前十二青铜兽首鼠、牛、虎、猴、猪、兔、马等七件已有爱国人士出资抢救回归,其他几首依旧下落不明。为了唤醒国人的爱护文物意识,去年爆火的《逃出大英博物馆》,一件件被大英帝国在战争中洗劫走的文物,跃然进大众的视野,以及他们远在他国亟待回到中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成功引起国人爱护文物情怀的空前高涨。因为这些文物都是我们朝代更替,科技人物历代更迭发展的体现,是植根在华夏人民骨子里的智慧,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求是》对文物保护的重要讲述,表达了中国政府对文物回归的迫切希望,以及对现有文物呼吁人民珍视保护的拳拳之心。而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学习中国历史文物的由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领会文物中蕴含的中华夏先祖的智慧,看懂了解文物的文化历史传承。更好的对中国现用文物进行保护,对文物买卖等用于举报、积极监督,对于文物发现要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的做到文物传承和保护。
同时在《求是》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近些年,通过国家、政府的政策帮扶,中国人的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其中典型代表人物有峨眉武术非遗传人凌云、非遗竹编老李、田田剪纸、青城掌门刘绥滨、朱铁熊、南翔、九月等。他们通过短视频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非遗传承,九月的“铁树银花”更是让非遗的种子在华夏人民的心中盛开。与此同时,秉持着不能落下一个人的原则,政府大力扶持起我们的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国粹,也涌入了世界大舞台,被人举手称赞,赢得中内外一致好评。这也让我们文化越自信、文化越自强,而这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带给我们渗透进骨子里的骄傲。
世界由丰富多彩的文明构成,中国是有着世界上最古老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之一。未来的我们将继续扛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做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的先锋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讲话精神,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章秀进 广信区旭日街道熊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