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通许法院: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虽小情谊深
  • 七夕文创节,我在千年木莲王树下等你来----武汉锦心设计文创团队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新华村木莲王府掠影
  • 湖南: 常德市交通系统举办出租车驾驶员创文专题培训班
  • 湖南桃源县召开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大会
  • 湖南: 鼎城法院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创建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
  • 湖南省公安厅举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
  •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宝 调研指导珲春检察工作
  • 【县区政务——河洛明珠 大美巩义】巩义小关镇:乡村振兴增添美丽产业新“引擎”
  • 湖南常德市第一医院第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欣艺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
  • 【百日行动】 湖南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法治中国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联系电话:010-57187769
www.fzzgw.com.cn

   高层动态

“提醒”型谣言调查:或追求刺激 或用流量换收益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2-07-08 10:49:20 | 12143 次浏览 | 分享到: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编造这一类谣言的动机是什么?该如何治理?记者做了相关调查。

    谣言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强调:热柠檬可杀癌细胞!"6月初,在北京工作的刘女士的母亲在家人微信群里转发了一条养生帖,称热柠檬水只杀癌细胞,甚至说这是医药领域有效治疗癌症的最新进展,被证明能够挽救所有类型的癌症患者。养生帖还特别提醒"转发十份给其他人,肯定至少有一条生命将会被挽救回来。"

    "如果热柠檬水这么管用,那医生可以下岗了!"性格耿直的刘女士在微信群里没好气地怼了一句。

    记者通过搜索发现,所谓"热柠檬水可杀癌细胞"的养生帖有几个版本,比如热苦瓜水抗癌、热鸭梨水能抗癌,等等。养生帖除了把"柠檬"替换成了"苦瓜""鸭梨",其余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而且都打着"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的旗号。

    事实上,就职于陆军总医院血液科的陈惠仁教授不堪其扰,曾专门发表辟谣声明:"所谓‘热柠檬可杀癌细胞’的网文,系有人假冒我的名义所为,所配发的肖像照也不是我本人,请大家不要相信!"

    "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千万记住桃子不能与西瓜一起吃,会产生剧毒"……刘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隔几天父母就会给她发一些类似"善意提醒"的文章。

    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全市防汛紧急电视电话会议,晚上开始至明天有特大暴雨(有可能1998年那么大洪水)……出行千万注意安全。"7月2日,在四川成都上大学的小王手机里弹出一条妈妈发来的微信,并千叮咛万嘱咐。这条帖子之后被辟谣了。

    通过梳理,记者发现类似"全市(省)召开防汛紧急会议"的谣言前几年便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尤其是在夏季暴雨多发季节,而且很多内容一样,只是把时间、地点简单替换了而已。

    "那几天,不少人在朋友圈转发暴雨的信息,其中不少谣言也夹杂其中。"小王说,比如"成都绕城高速双流北被淹没,出行请绕行""德阳火车站广场被淹,注意安全"等图片,就是几年前的旧闻,通过修改拼接,当作现场图传播。

    传谣心态:朋友圈虚拟"熟人社会",亲友宁可信其有而转发

    不少网友表示,面对"提醒式"谣言,实在不知该如何应对,尤其很多是长辈出于关心转来的:"我说是谣言,我妈就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大姨刚在群里转了《小龙虾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国人还被蒙在鼓里!》,我就扔了一条《全世界的小龙虾都被我们吃了?这锅不背,但也不会停下吃》""我曾经也尝试辟谣,但他们视而不见。"……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

    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危害不小,为何这类谣言一再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疯转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是以"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

    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一位孩子在外地工作的母亲告诉记者,今年1月,不少人受到了流感"侵袭",网上也流传出许多相关谣言,比如"此次的流感堪比当年的SARS"等。一看到类似网帖,非常担心孩子,就赶紧转发给孩子,也来不及去辨别消息真假。

   基层风采

   人物访谈

【编辑:张丹】

   相关新闻